注释

如无特别交代,相关作者的引文均出自下列著作:

阿庇安,《内战史》(TheCivilWars);

阿斯科尼乌斯(Asconius),《对西塞罗五篇演说的评论》(CommentariesofFiveSpeechesbyCicero);

奥卢斯·格利乌斯(AulusGellius),《阿提卡之夜》(TheAtticNights);

卡修斯·狄奥(CassiusDio),《罗马史》(TheRomanHistory);

卡图卢斯(Catullus),《诗篇》(Poems);

狄奥多如斯·西库卢斯(DiodorusSiculus),《史集》(TheLibraryofHistory);

福楼如斯(Florus),《罗马史纲要》(TheEpitomeofRomanHistory);

李维,《罗马史》(TheHistoryofRome);

卢坎(Lucan),《法萨利亚》(ThePharsalia);

卢克莱修(Lucretius),《物性论》(OntheNatureofThings);

迈克罗比乌斯(Macrobius),《农神节》(TheSaturnalia);

奥罗西乌斯(Orosius),《反异教徒史》(TheHistoryagainstthePagans);

佩特罗尼乌斯(Petronius),《萨梯里恩》(TheSatyricon);

普林尼,《自然史》(TheNaturalHistory);

波里比乌斯,《历史》(TheHistories);

普里琉斯·塞卢斯(PubliliusSyrus),《格言集》(Maxims);

昆体良(Quintilian),《雄辩术原理》(TheEducationofanOrator);

斯特拉波(Strabo),《地理志》(TheGeography);

瓦勒里乌斯·马克西姆斯(ValeriusMaximus),《良言善行》(MemorableDeedsandSayings);

瓦雷乌斯·帕特库卢斯(VelleiusPaterculus),《罗马史》(TheRomanHistories)。

序言

1.引用时人们通常写作拉丁语“aleaiactaest”。事实上,这句话出自雅典剧作家米南德(Menander),剧中恺撒说的是希腊语。参见普鲁塔克,《庞培》,60,及《恺撒》,32。

2.霍布斯,《利维坦》,第29章。

3.希特勒,《桌边谈话》,休·特雷弗-罗珀(HughTrevorRoper)作序,牛津1988年,第10页。

4.出自对休斯-哈利特(HughesHallett)所著《克娄巴特拉:历史,梦想与扭曲》一书的评论,《纽约时报》1990年。

5.尼可罗·马基雅维利,《论李维的十卷罗马史》,3.43。

6.萨鲁斯特,《喀提林》,8。

7.维里乌斯·佩特库鲁斯,2.36。

1自相矛盾的共和国

1.根据共和国晚期博学的瓦罗(Varro)的说法,西比尔造访的是罗马的第五位国王,塔奎尼乌斯普·里斯克斯(TarquinusPriscus)。

2.起初,执政官被称作praetors(司法官)。早期罗马史晦暗不清,类似的含混之处比比皆是。

3.波里比乌斯,6.56。

4.西塞罗,《论马米利安法》,19-21。

5.波里比乌斯,10.15。

6.埃尼乌斯(Ennius)。引自西塞罗,《论共和国》,5.1。

7.李维,40.5。

8.西塞罗,《论土地法》,2.96。

9.维特鲁维(Vitruvius),《建筑十书》,6.1.10。

10.参见西塞罗,《论共和国》,2.10-11。

11.参见布伦特(Brunt),《意大利人》,第618页。

12.贺拉斯,《颂歌》,3.29.12。

13.哈利卡纳苏的狄奥尼修斯(DionysiusofHalicarnassus),《古罗马史》,3.43。

14.贺拉斯,《书信集》,2.2.72-5。

15.斯特拉波,5.3.8。

16.普里琉斯·塞卢斯,31。

17.判断的依据是有关丧葬的文字材料,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文字证据只有这些。

18.对于平民第一次罢工的地点,皮索(Piso)与李维看法不同。前者认为在埃文蒂尼山,李维认为在靠近圣山(SacredMount)的地方。

19.李维,4.4。

20.萨鲁斯特,《喀提林》,1.7。

21.波里比乌斯,6.11。

22.西塞罗,《普兰西乌斯(Plancius)辩词》,11。

23.西塞罗,《穆莱纳(Murena)辩词》,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