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传说(第4/6页)

特别是在毫无危险、水到渠成的情况下。

他想不明白曹操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罢“魏王”事。一个人的去世真的有那么大的力量可以改变曹操的人生观、价值观吗?献帝死都不信。

他只相信,这个男人在等待。

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然后出手。

献帝不知道这样的时机什么时候会到来,就像人生的起承转合,如果没有确定时刻表的话,毫无疑问那是一种折磨。

折磨是人世间的必修课。献帝的悲凉则在于,他的折磨不知何时可以结束。这是他人生的特殊苦难。献帝贵为天子,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承受。那个曹操每天都带剑入宫,脚步“杠杠”的,震得皇宫战栗不已。献帝见曹操,也是战栗不已。

这一天,曹操又带剑入宫了,表情特别严峻。

献帝的眼睛闭上了,他希望折磨在这一天结束。

但是,没有。

曹操没有杀他,而是向他请示一个问题:“孙权、刘备各霸一方,不尊朝廷,当如之何?”

这是一个政治问题,但在献帝听来,却是权力问题——这个国家,谁说了算?孙权、刘备各霸一方,他能拿他们怎么样?兵权尽在曹操手中,当然是曹操说了算了。所以献帝如此回答:“尽在魏公裁处。”

曹操伤感了。

也寂寞了。

这是伤感的寂寞,也是寂寞的伤感。因为他已经明确表示不做魏王了,献帝却仍以为他有狼子野心,这是曹操所不能接受的。

曹操想不通,为什么这世上人人心怀叵测,人人以为他人是地狱,而自己是受难者呢?为什么就不能让世界充满爱?曹操一时间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献帝没有悲天悯人,而是继续战战兢兢。他甚至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君若肯相辅则幸甚;不尔,愿垂恩相舍。”意思是曹哥,你要是肯辅佐我,那我真是幸福死了,要是不愿意的话也没关系,我的位置你来坐好了。

曹操绝望了。他这才知道人世间最大的苦难不是冲突,而是误解;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而是仇恨。献帝不恨他吗?当然恨。只是这仇恨是弱者的仇恨,虽然以一种谦卑的方式表达出来,却同样尖锐、决绝,充满了你死我活的战斗精神。

曹操走了。

他是带着仇恨离开皇宫的。

他和献帝的谈话以心怀叵测开始,又以两相猜忌结束——沟通失败了,剩下的只是仇恨。

互相仇恨。

这个世界似乎是仇恨传递仇恨的世界。曹操“怒目视帝,恨恨而出”之后,献帝和伏后号啕大哭,为他们不可知的未来。

伏后便想到了一个人。

她爹——伏完。

伏完常有杀操之心,伏后以为,可堪利用。

献帝却首鼠两端。因为他也想到了一个人——董承。

董承当年也想诛杀曹操的,可是事机不密,结果把自己玩进去了。献帝担心这一回要是再事机不密的话,没准把他和伏后都玩进去。

他冒不起这个险。

伏后便看他。

悲凉地看他,看得他毛骨悚然,也看得他恍然大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曹操的杀心一上来,自己玩不玩都要死翘翘的。

所以,在必死无疑的情况下,铤而走险其实是上上之选。

便铤而走险。

宦官穆顺便站在伏完面前。他带来了伏后的亲笔信,信中表达了杀曹之意。

伏完看了,却不说一句话。因为有一层道理他还不明白:为什么天子没有下密旨,而让皇后代笔?

这是大可玩味之处。

只是很快,伏完就明白了。他明白的标志是后背出了一层冷汗:天子聪明啊,天子胆小啊,天子阴狠啊。皇后代笔,万一信落在曹操手里,天子可以保全,但伏后不能全身而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