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纵横(第2/6页)

诸葛亮不知道,自己这一封带有悲天悯人色彩的信件会将周瑜送上死路。因为他高估了周瑜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为这个人还能承受失败,承认失败。

的确,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失败是人生的必修课,承受失败,承认失败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周瑜当然上过这样的课。只是这一回,却是他的最后一课——他那被诸葛亮反复玩弄的心已经非常脆弱了。

脆弱到无法再承受一张信纸的重量。所谓吹弹得破,周瑜此刻的心跟美女的脸蛋一样,不可触摸。

诸葛亮摸了。后果就变得很严重。

周瑜死了。死前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既生瑜,何生亮!”

毫无疑问,这是人世间最悲惨的话语,也是最触目惊心和最无奈的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是如此透彻地了解你。你的智慧全在他的掌握之中,而你想超越他,不是不可能,是根本不可能。

最令人悲哀的,是这个人成了你的对手,在你有限的生命中处处与你作对,而你竟然没有一次可以赢他。周瑜不明白,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活头。

他只能仰天长叹,壮怀激烈,哭中带笑,笑中带哭。他笑造化弄人。他哭世间无趣。恨自己生错了时代。然后幽怨死去。

这一年,周瑜三十六岁,刚刚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是当时世上知名度非常高的青年才俊。

诸葛亮也哭了。这是英雄惜英雄之哭。

不错,他和周瑜是对手,可曾经也是合作者。在赤壁大战中,两人珠联璧合,计谋叠出,互相映衬,终成一时壮举。

两位都是帅哥,都是风流人物。诸葛亮甚至承认,周瑜在某些方面大大超越了自己。比如杰出的军事才华。

可是现如今,这个人死了,死在自己的一封信下。

诸葛亮不知道,是自己的那封信害死了周瑜,还是周瑜死于自己的心胸狭窄。

也许两者都有。只是现在追究这一切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诸葛亮决定,往江东走一遭,去柴桑给周瑜吊丧。

诸葛亮做这个决定出于双重考虑:一是英雄惜英雄,哀悼周瑜之死;二是化解东吴之怨。如果孙权真将周瑜之死的责任算在他头上,那刘备就没有安生日子好过了。毕竟曹操还在北方虎视眈眈,江南不和,曹操将是获益者。

刘备当然也希望诸葛亮去柴桑吊丧,冤家宜解不宜结嘛,可他担心的却是安全问题。诸葛亮能不能站着进去站着出来啊?毕竟这是一条人命在他手上没了——而且不是普通的人命,是东吴最具重量级的周瑜的命啊……

诸葛亮却举重若轻。他这样对刘备说: “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

看上去很有把握。便让他去了。

与此同时,赵云也去了。他领着五百士兵,充当诸葛亮保护神的作用。诸葛亮看着赵云屁股后面那一大群人,摇摇头笑了。

的确,五百人看上去不少,可要放在东吴,那就是沧海一粟了。

诸葛亮以为,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保护我们的,是自己的一颗心。

沟通从心开始,保护也从心开始。一个亮堂堂的人,才是最安全的。因为不以阴谋示人,很阳光。

诸葛亮来了。在柴桑,他见到众多对他怒目相向的东吴将士。

毫无疑问,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都想杀了他,要是没有鲁肃拦着的话。诸葛亮看鲁肃,鲁肃也看着他。

两个男人,一切尽在不言中。

鲁肃应该说还是比较理解诸葛亮的。各为其主,各展风骚,谁胜谁败,各按天命。所以鲁肃对诸葛亮以礼相待。

毕竟是来吊丧的,不是来闹事的。人家表达的也是一诚意。鲁肃的心胸不像周瑜那么狭窄,他决定向诸葛亮展示东吴的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