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过招(第3/6页)

鲁肃听出了诸葛亮的意思。为了把事情做成,他立刻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穿针引线的人好说,一是先生之兄诸葛瑾,现在是江东参谋,每天都盼望着与先生相见呢。另外就是我鲁肃,愿与公同见孙将军,共议大事,共议大事啊。

诸葛亮至此长嘘一口气,觉得自己可以有尊严地上门了。

刘备却不让诸葛亮走。他的表情是依依不舍、肝肠寸断的。起码在鲁肃看来是这样。刘备对鲁肃说,诸葛亮是我老师,顷刻不可相离,怎么可以去江东呢?我可不希望他成为第二个徐庶!

刘备的话让鲁肃愈发觉出诸葛亮的珍贵。这样的珍贵在他看来就是孙刘联盟的珍贵。所以接下来,鲁肃的重要任务就是做刘备的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后者放诸葛亮去江东。

诸葛亮心里暗叫一声好,刘备刘大哥这戏演得,妙。一个不放,一个力争,他诸葛亮的价值就被烘云托月了。鲁肃如果回江东将诸葛亮得来不易的情形一汇报,那刘备在联盟中的位置就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缺一不可的了。

刘备也果然知戏、入戏,对鲁肃的再三请求只是不理不睬。鲁肃一脸焦灼,无可奈何。这个老实人到此时要哭的心都有了。诸葛亮看戏演得差不多了,再演就过了,就对刘备如是说道:“事急矣,请奉命一行。”刘备这才老大不情愿地放行,让诸葛亮跟着鲁肃去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面见孙权,见机完成孙刘结盟共抗曹操之大计。

猎手与猎物

鸦雀无声。鸦雀无声的不仅是空气,还有人心。

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都很沉重。这是沉重的柴桑。这是沉重的会议。没有人说话——孙权和他的百官们。

原因是出现了一封信。一封改变历史进程的信,此刻拿在了孙权手上。

是曹操来信。信是这样写的:“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这信写得软硬兼施,透着阴气与杀气。特别是最后一句——幸勿观望,速赐回音。很有最后通谍的意思。

当然,诱惑也是存在的。曹操来信说的“同分土地,永结盟好”,这似乎看上去很美,不过孙权以为,那是可望不可即。孙权现在唯一能感受到的,是曹操的杀心——“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老天!都雄兵百万,上将千员了,还需拉我这个垫背的去共伐刘备吗?所以孙权觉得,“会猎于江夏”五个字,意味深长。谁是猎手谁是猎物?大可玩味。

有人咳嗽。是张昭。张昭是老同志了,身体不大好,主要是气管不好,一年四季常咳嗽。有时候是纯生理的咳嗽,有时候是半生理半心理的咳嗽,所谓半生理半心理是指张昭同志咳嗽之后,是要发言的。

这一次,他就发言了。张昭说:“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

老同志发言到底是有分量的,哪怕是纳降两个字,说出来也底气十足、理由充分,处处有为国家利益考虑的意思。一帮谋士见张昭替他们说出了心里话,纷纷叫好,表示支持。

孙权不置可否。张昭和周瑜是他哥孙策生前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国之瑰宝。虽然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才问周瑜,可周瑜不在身边,张昭就不能过问外事吗?张昭过问外事的意见难道不应该引起重视吗?孙权觉得自己不好下论断。他还要听听更多的意见。比如鲁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