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埋伏也要讲实力(第2/5页)

但夏侯惇要的不是吉祥平安,而是杀气腾腾——他要毕其功于一役,为其军人生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夏侯惇想要的东西真的来了——赵云挡住了他的去路。在赵云的身后,是为数不多的羸弱兵勇。夏侯惇立马想到了一个词:悲壮。

赵云的确是悲壮。刘备的兵本来就不多,分到他手里,更是寥寥无几。要质量没质量,要数量没数量。所以他只能为这个叫赵云的男人叹息——人生最重要的事不是练就一身武功,而是为自己的武功找到最好的买家。就像他和赵云,相似的武功却呈现出流云与乱泥之别的结局,这都是选择的结果啊。

细节决定成败,选择决定命运。对于这一点,夏侯惇深有感触。

赵云却没有什么感触,他甚至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羸弱之兵抗击夏侯惇的十万精兵。结果显而易见。赵云带着他的兵们落荒而逃。

当然在夏侯惇看来,赵云的逃跑是符合逻辑的,而他本能的反应则是穷追不舍。直到有一个人追上来提醒他——他的部将韩浩。韩浩拍马向前大声说道:“赵云诱敌,恐有埋伏。”

夏侯惇笑了,笑得心花怒放。因为夏侯惇以为,埋伏也是要讲实力的。刘备的兵如此羸弱不堪,全部埋在前面又能怎样呢?

不自量力罢了。他下令进攻。

果然有埋伏。在赵云且战且退之后,有一个人从暗黑处冲出来接应他。刘备。

刘备看上去信心十足,虽然他身后的兵也不多,可刘备的表情完全是“你中招了”的自得。他和赵云并肩战斗,很有扭转乾坤的意思。

夏侯惇狂笑。他对韩浩说:“这就是埋伏之兵啊!哥们,今晚咱不到新野,誓不罢兵!”便冲锋。便秋风扫落叶。

刘备和赵云被打得望风而逃,空气中只剩下夏侯惇的豪迈和“将革命进行到底”式的欲望。

但是,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因为这个时候天色已晚,天空中浓云密布,又没一点月色;夜风骤起,愈刮愈猛,很有月黑风高杀人夜的意境。

有两个人害怕了。于禁、李典。他们行进至窄狭处,见两边都是芦苇,猛地一惊,一个“火”字涌上心头。刘备和赵云为什么被打得望风而逃,且逃进这树木丛杂、芦苇遍生之地,这里面大有讲究啊!

夏侯惇也感觉到了这里面的吊诡之处。树木丛杂、芦苇遍生之地,刘备倘若用火攻怎么办?这可是无解啊!

夏侯惇急令全军撤退,以图安全。

曹操很生气

人生总是这样,事到抽身悔已迟。觉悟总比事实本身慢半步。

真是只有半步。就在夏侯惇急令全军撤退话音刚刚落地之时,火已经起来了。这火起得那叫一个如影随形,一线天似的从远处烧来,迅速蔓延至两边芦苇及四周树木。刹那间,四面八方都是火;又加上风大,火势愈来愈猛。曹军在火中丧生的,自相践踏的,死伤不计其数。

赵云回军赶杀了,他仿佛换了一个人,枪枪要致夏侯惇于死地。夏侯惇心慌意乱之下冒死突围;与此同时,李典遭到了关羽的追杀,夏侯兰、韩浩遭到了张飞的追杀,夏侯兰甚至死在了张飞的矛下,这一仗最终的结局是——火打败了一切。

一把火烧出了一个人的高智商。诸葛亮。

诸葛亮以他匪夷所思的计谋雄辩地告诉世人,很多时候,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兵多将勇,而在于审时度势,借天借地借人和。而博望这一战,也真正打出了刘家军的“人和”——战后,关、张下马拜伏于诸葛亮面前,表示今后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

诸葛亮看上去却是一脸的沉重。仿佛胜利是别人的,庆祝也是别人的,与他无关。他在思考,或者说做思考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