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拳头之外,别有洞天(第4/4页)

公孙康听了,没有反应。因为他突然想到了另一种可能性:杀了二袁,曹操真能重待他吗?会不会趁他没了帮手,正好赶尽杀绝,霸了辽东?

公孙恭也惊出一身冷汗——这样的可能性,不是没有。曹操是什么人?狡猾的人。多变的人,也是多疑的人。可要是不杀二袁的话,又正好给曹操一个进兵的口实。唉,人世间的难题往往是这样,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所谓左右逢源,难哪。

一柱香之后,公孙恭有了主意:派人去探听曹营动静。如果曹兵来攻,则留二袁;如他们不动,则杀二袁,送与曹操。这就叫左右逢源。

公孙恭边出主意边感慨:左右逢源往往产生于首鼠两端时,人生的一线生机全看自己在关键时刻能不能把握。

公孙康把握了这个机会。事实上他也没有更好的想法。历史总是那么吝啬,给每个人的生存空间少之又少,公孙康不想失去这最后的机会。

袁熙、袁尚却是雄心勃勃。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是否雄心勃勃与他的处境无关,只与他的心态有关。乐观的人,即便身处死牢也同样会雄心勃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何况这二位爷没有身处死牢,他们的屁股后面还跟着几千人马。袁熙、袁尚雄心勃勃的原因是他们看到了希望,胜利的希望。

不错,现在他们是丧家之犬,但很快就不是了,因为有辽东。辽东军兵有数万,足可与曹操争衡。袁熙、袁尚的如意算盘是先暂时栖身公孙康处,然后找机会杀了他,雄霸辽东养成气力后再抗中原,如此一来河北可复也。

这的确是一个美妙的设想,只是很可惜,它没有实现的一天了。

因为袁熙、袁尚人头落地了,死在公孙康的刀下。公孙康得知曹军没有异动后果断地采取了决绝行动,然后派人送袁熙、袁尚首级至曹操处。

一切水到渠成。一切顺理成章。但是夏侯惇却大惑不解——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曹操向他揭示了谜底。是郭嘉的那一封信。郭嘉在信中未卜先知地写道:“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夏侯惇看得面红耳赤。他第一次知道,在拳头之外,原来还别有洞天。郭嘉这个只活了38岁的男人以其对人性、人心的深刻把握领先了一个时代。他甚至能在死后运筹帷幄,帮助曹操摆平劲敌。这样的人去世了,不仅是曹操的损失,也是人类的损失。夏侯惇抬头看一眼曹操,看见对方眼睛红红的,颇受重创的样子。一时间他也悲从中来,与曹操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