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两个人的死(第2/3页)

毫无疑问,这是曹操一生中说的为数不多的一句包含人生哲理的话。很软,很有力。

已然成为曹操手下将军的张郃、高览开始报恩了。

他们请求为先锋,去攻打袁绍。为之出谋划策的人则是许攸。这些曾经是袁绍手下的人才争先恐后地为曹操所用,曹操开始享受有容乃大的乐趣。

袁绍大败,只带八百余骑仓皇逃窜。他的身后,无数的人血流成河,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当然,成为这场战争牺牲品的还有金宝缎匹,图书车仗。它们无言地目击了一个成语的演绎过程。性格决定命运。

袁绍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可以说这个曾经在江湖上呼风唤雨的人儿不是败在曹操手里,也不是败在那些曾经是他的手下的人手里,而是败在他自己的性格里。刚愎自用、首鼠两端,终受其害。

曹操则继续展示他的优良品格。最新的例子体现在一捆书信上。

这是一捆燃烧着欲望与隐私的书信,取自袁绍败逃时遗留下的图书中。信上的内容是许都及军中诸人战时与袁绍暗通曲款之种种。

曹操的心情那叫一个复杂。

不错,今天他是胜了,现在,那些曾经向袁绍暗送秋波的人与他一起欢呼胜利,一个个表情发自肺腑得很——可要是败了呢,他们也许还会欢呼胜利,一个个表情发自肺腑得很。只不过中心人物不再是他,而是袁绍。

但曹操没有快意恩仇。虽然他的心腹建议他对这些人“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拒绝了。

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这话说得悲愤,却温暖人心。说完之后,曹操还采取了一个行动:将那些信付之一炬。

没有人知道曹操这样说、这样做心里是什么滋味,不过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这个人,够意思啊。

同志们对曹操更忠心耿耿了。

在这场战争的善后中,曹操唯一主动杀的一个人是沮授。

但事实上,沮授不是死在曹操刀下,而是死在他自己的忠心里。

对袁绍的忠心。袁绍仓皇逃窜时,并没有来得及带走沮授。沮授的一颗心却随他而去。在接下来曹操的攻心行动中,曹操绝望地发现,这个人这辈子是不可能为他所用了。不过即便如此,曹操也没打算杀了他,而是“留于军中,厚待之。”沮授后来自取其祸是因为他偷了一匹马。沮授在曹营偷马的目的是为了逃出去继续追随袁绍。曹操这才知道,有时候留一个人不如杀一个人。只有杀了沮授,这个人才不会继续替袁绍出谋划策。

沮授死了,死在他自己的忠心里。死在袁绍不知道的某一天某一时刻。

不过,沮授不知道,自己即便逃出去也难免一死,因为袁绍不可能让他活着看自己的笑话。只是这一层的意思,谋士沮授到底不明白。

沮授死时神色不变,很有慷慨赴死的意思。这让曹操大为感慨,他叹息说:“吾误杀忠义之士也!”当然这话说得还是有矫情的成分在。如前所述,曹操是一定要沮授死的,否则,他自己都死不瞑目。

沮授死后,曹操把墓做得很气派,在黄河渡口很醒目地立着,墓碑上书“忠烈沮君之墓”,体现着曹操有容乃大的意图,令天下义士、谋士、壮士、勇士一时间景仰不已。

沮授的结局是尘埃落定了,田丰却悬而未决。

他在冀州狱中等待命运的裁决。

袁绍的喜怒哀乐,袁绍的微妙心机,都可以决定他的命运。

只是这一层道理,看守田丰的狱吏不知道。这个狱吏虽然看人无数却并不识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要识人必须先识心,很显然,看守田丰的狱吏做不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