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官渡(第2/3页)

曹操心生去意。怕了你了。我惹不起,躲总躲得起吧。便有弃官渡退回许昌的想法。

但是,曹操的想法遭到了荀彧的反对。当时的荀彧不在官渡而在许昌,不过对一个顶级谋士来说,人在不在现场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看透现场。

荀彧就看透了现场。

官渡。官渡是什么地方?是只能顶住不能放弃的地方。因为袁绍已经红了眼了。他倾巢出动,目标只是官渡吗?不,是许昌。准确地说是曹操本人。你退守许昌,许昌必定被围。总之你曹操逃到哪里,袁绍就会跟到哪里。那叫一个形影不离、不离不弃。所以,有何撤退可言,顶住意味着一切。就像一个人在世上生存,最终能撤到哪里去呢?

再说了,世上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袁绍很强大吗?他是表面强大。“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荀彧向曹操如此打气道。

总之,荀彧在后来写给曹操的信中反复提到的是一个关键词。

时机。时机是这样一个东西,当它没来时,一切看上去都像是绝望之旅;时机到来时,时局将会逆转——“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荀彧说得如此斩钉截铁,就像一个预言家一样。

毫无疑问,荀彧的这封信是有价值的,因为后来发生的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当其时也,荀彧的信到底有没有价值不是他自己说了算,而是曹操说了算。

曹操采纳了就有价值,曹操将它踩在脚下就没有价值。

结果,曹操采纳了。

这个“宁可我负天下人”的人在其性格基因中很难得地具备从善如流的品质,虽然很多时候,他要多疑那么一下子。

只是现在,曹操没有多疑。他坚信。坚信这封信的价值。在军力渐乏,粮草不继的情况下,坚信这封信的价值。

便继续坚守。

事后回忆起来,官渡战局真正的转机发生在韩猛身上。这个袁绍手下的押粮官有一天惊骇地发现,他的手中没粮了。

对押粮官来说,粮食其实就是他的生命。押粮官永远和粮食在一起,就像士兵永远和武器在一起一样,失去粮食的韩猛知道自己无法向袁绍交代了。

韩猛手中的粮食是徐晃烧掉的,目的是让袁军军心大乱。

不过,袁军军心没乱,袁绍自己的心却乱了。他看着韩猛领着败军回营,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好在有一点,袁绍还是知道的,那就是杀了这个狗娘养的东西。袁绍拔出腰中长剑,要让失去粮食的韩猛失去性命。

韩猛的性命没有失去——审配制止了袁绍的蠢蠢欲动。

审配以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杀人,而是救粮。不错,韩猛手中的粮食是被徐晃烧掉了,可乌巢的粮食还在。乌巢是袁军屯粮之所,一定要重兵把守。

乌巢在,袁军就在;乌巢亡,袁军就亡。审配将乌巢粮草的重要性提高到整个部队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袁绍赞同审配的看法。当然,为了显示自己的高瞻远瞩,袁绍的讲话比较有领导艺术。他说,乌巢粮草的重要性我早就心里有数了,还等你现在才提醒我啊。对了,你马上回邺都监督粮草,乌巢我另派人去。

袁绍向乌巢派出的守粮官是以大将淳于琼为首,部领督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为辅的黄金组合,他们身后则是二万人马将乌巢守得严严实实。乌巢看上去是固若金汤。鸟飞不进,水泼不进,火更烧不进。

但是,一个隐患却已经产生。淳于琼有问题。他爱喝酒。

大凡大将似乎都爱喝酒。张飞是这样,淳于琼也是这样。他在乌巢终日和他的黄金组合聚饮,似乎只待一个火种扔进来将此地熊熊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