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人生如梦(第5/6页)

吕布却还想活着。

因为吕布喜欢这样一句格言:好死不如赖活着。

所以当曹操送陈宫下楼往西方极乐世界而去时,吕布向正襟危站的刘备投去幽怨的一瞥。

吕布希望这个刘善人要识相一点,千万不要忘记当年他的辕门射戟之功。吕布难以想象,当年如果没有他的一射,刘善人怎么可能活到今天,又怎么可能在这里正襟危站?!

但是刘备却视而不见。

吕布心里不由得涌上来两个字,伪善。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都要自己救自己。吕布决定放下脸面,亲自向曹操求情。

事实上事到如今吕布也没什么脸面好拿着了。因为在曹操眼里,吕布本来就没有脸面。所以吕布主动请求做其副手帮助曹操夺天下的建议被他断然否决。

不是吕布能力不强,而是没有忠心。

曹操以为,忠心永远是比能力更强的东西,但是吕布不具备。

吕布只得最后求一把刘备。尽管此人伪善,可吕布觉得,伪善也是善的一种。吕布不相信,大庭广众之下,刘备会不念他辕门射戟之功。

吕布打出了悲情牌:“公为座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

吕布说这话时眼里还有泪水,他就是要逼出刘备的恻隐之心。

曹操似乎也被感动了。他突然觉得,应该给刘备一个发言权,或者说报恩权的。这样一来,刘备会对他更加忠心耿耿。

曹操鼓励刘备大胆说话。说什么都没关系,重要的是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刘备说话了。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刘备的这句话震惊四座。吕布心寒了,这个大耳贼,果然是天下第一伪善之人。恩将仇报之举做得如此绝情……

吕布死的时候骂骂咧咧。他是带着对刘备的刻骨仇恨离开人间的,并且眼睛都没有闭上。吕布想以如此的行为艺术完美地诠释那个世人皆知的成语,死不瞑目。

曹操的心则惊骇不已。刘备这个人在多情与绝情之间切换自如,出手够狠,又善于伪装自己,能成大事,能成大事啊……

他不由得再次对刘备刮目相看。

杀人易,听心里话难

刘备跟着曹操回到了许都,因为献帝要论功行赏。

献帝在论功行赏之前习惯性地和刘备寒暄了一下,问他老爸老妈是哪里的,祖宗十八代又是干吗的。

献帝在寒暄的时候眼神是呆滞的,表情是漠然的。一方面是因为他继位以来被董卓、曹操压得太久了,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年轻人就这样被活活压成一个抑郁症患者;另一方面要论出身,天下没有人比他的出身更高贵。所以献帝问刘备话的时候姿态是居高临下的。

刘备回答得不卑不亢:“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

事实上,刘备的不卑不亢是装的。自从他出来闯荡江湖的那一刻起,他就期待着有这样一次回答。虽然在此之前,他曾经无数次回答过他人对他出身的询问,但那些都是无关紧要的。

重要的是献帝询问。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个年轻人才可以改变他的命运。

曹操不能。他自己也不能。

可献帝看上去不想改变刘备的命运。

献帝的眼神依旧是呆滞的,表情依旧是漠然的。

因为在他的身边,充满了太多的谎言与大话,多少人试图以谎言与大话谋得富贵前程啊,所以他不相信这一次会是真的。

但是刘备看着他。

不卑不亢地看着他,满怀诚意地看着他,让他第一次觉得,这事可能是真的。

真与假其实不难辨别,只要有参照物。只要参照物足够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