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万仞指峰能担否 第四十三节 义利(第5/8页)

“真不愧是江南,这里就是水多。”

小冰河期以来,北方降雨量大减,这五十年来辽东几代人都未曾见过水量充沛的河流了。福建山峦纵横、河流众多,这让刚到此辽东子弟们纷纷发出羡慕的感慨声。范乐由立刻就选定了几处修建水车的地点,还初步规划了水库的营造计划:

“大帅,让长生岛的工匠尽快赶来吧。我不知道用不用修很多水库,反正风车一时间是用不上了,以福建这里的水量,我们的机床就是一天三班倒也够了。”

黄石赞同地点了点头。等海船上地水手们休息些天后,他们就会再次出发回辽东,两个月后他们就会把大批机床和熟练工人带回来。现在福宁镇要做的就是在他们回来之前,修好足够多的水车,不管将来用不用修筑水库,反正黄石知道他可以大量追加生产水力机床了。

福宁镇的军屯看起来不是很靠得住,因为很多军田都是纸面上地,两百多年下来,很多所谓的“无主之地”都被平民占据了。如果军民争地的话,地方官府一般都会偏向农民,毕竟这都是他治下的子民。

还有另外一些所谓的“无主之地”也被军户和世袭的小军官拿走了。黄石知道如果强行讨回占地的话,就等于从不少穷困军户口中夺食。那些世袭的小军官虽然无力对抗黄石,但是黄石也不愿意触犯他们的利益,免得引起福宁镇老人的恐慌,认为这批辽东子弟要把他们赶尽杀绝。

最关键的一点是,福建的水虽然不少,但是土地比不上辽东那么肥沃,其中很多军屯都是山间砂田。黄石的旧部都是见惯了辽东大平原的人,土质量让他们也不是很满意。最后黄石干脆先把田土继续欠着,反正他们中的不少人这几年来根本没有种过田,而是在黄石开办地各种工程里干活儿。现在福宁镇百废待兴,需要干的活多得是,黄石索性把军户都打发去工地继续干活儿。

至于以后么?黄石估计以后的活儿也绝不会少,只可能越来越多,所以他心里倒也不是很担心。只要海贸能轰轰烈烈地开办起来。黄石就是出钱买地。早晚也能把土地买回来。

“好了,万事俱备,就等鲁商的消息了。”黄石跺了跺脚下地土地,只要鲁商肯沿着东南沿海跑海贸,这快土地很快就会变成黄石主要地经济来源。从福建向日本的海途也不远,立足于福宁镇的话,对长州的渗透不但不会减弱,还会不断加强。

“这福建什么都好,就是缺少大树。”

这两天范乐由陪着黄石在福建走了不少地方。因为福建自古就有跑海的习惯,所以这千年下来,大木头早就都被砍倒做成船了。无论黄石想要跑海贸,还是要清剿海盗,都需要大量造船,而福建能用来制造大型战舰的木头实在少得可怜。

面对福建山上成片的小树,黄石手下的首席水车专家范乐由不禁感慨道:“当年在辽东的时候我们没有足够地水力。现在有了水力,结果又没有木头了。”

黄石又询问了一些福建本地的军户,这些年来闽、粤、浙三省的大明水师如果要造大型兵船的话,一般都是从云贵地区搬运木头。或者从中南半岛还有南洋进口。福建、广东的大型木料数量实在太稀少了,肯定不够大举造船所需。

“或许将来我们可以从辽东运。”一个跟随黄石勘探地形的水利工人曾经在宽甸地区呆过,长白山区的千年老林一直是陈继盛最好地屏障,东江右协游击军队在那里平时打黑熊,战时打后金兵,林海就是他们的家园一般。

大明统治长白山二百多年。辽东汉人虽然多,但也就是打猎而已,很少砍伐树木,所以那里的树木都是高大茂密,据那个军户说,两人合抱不过来的大树在长白山上比比皆是,而且东北天寒地冻,树木长得比较慢所以质地也比较密实。用来造船应该很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