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傅作义的奔袭(1939年12月~1940年3月) 五原大战(第3/7页)

傅作义博闻强识,部队里,只要是排以上的部队长和身边警卫连的士兵,都能叫出名字。

在这个除夕之夜,傅作义一个个地叫着第35军部队长的名字。叫完后,有的人噌地站起来;有的长久地没有应答,他们是为国战死的英灵。

1940年2月底,傅作义带着第35军剩余的7000多名士兵扎营在临河县一个叫亚马赖的小村庄。这7000多人里,有4000多人属于轻伤,仍能作战。这个军的其他人,除战死外,或失踪,或重伤,被转移到后方的医院了。

在亚马赖,傅作义召集团以上部队长开反攻五原的会议。

不久前,傅作义刚刚回绝了蒋介石的一个任命。在日军攻略绥西后,蒋介石觉得绥西局势也就这样了,想叫傅作义出任第8战区代司令长官,到兰州上任。傅认为,此时放弃绥西,无论日军有没有长期占领这一带的想法,对中国都是不利的,因而向重庆力陈,希望继续转战绥远,再做一搏。

蒋介石心有戚戚,最后只好答应。

现在,大家盘着腿坐在土炕上。外面塞上的风像刀子一样切割着已被冻住的夜空。

傅作义和部队长们都穿着棉服,看上去比较臃肿,有的部队长甚至裹着被子。

傅作义面相温厚,任何时候看,都是个和善的长者。但此时,他面色极为凝重。包头之战确实取得了不小战绩,但并不完美。随后的绥西之战,因日军大兵压境,使中国军队损失不小。也就是说,前两仗中日两边基本上打了个平手,所以接下来反攻五原这一仗就极为重要了。

傅作义说:“今天不谈跟日军战力对比的问题,只说对敌情的掌握和部队间的配合。打包头那一仗,我认为咱们的情报做得不错,但配合出了问题。骑7师除破坏包头到归绥的铁路桥外,还担负着在包头外围阻击日军的任务,但怎么破坏完了路桥后就擅自脱离战场了?而且路桥破坏得也不彻底,这不应该是中央军的风格。”

骑兵师长叫门炳岳(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期,河北东光人)。包头战后,傅作义直接给蒋介石发电报,寥寥几字:“门炳岳作战不力。”蒋得报后,立马把门撤职,召回重庆。从这点可以看出来,对傅作义,蒋介石是非常给面子的。

傅作义说:“每年三月中旬,绥西解冻开河。此时水急,沟渠溢满,道路泥泞,日军汽车、坦克和重炮难行,我们在中旬过后反击五原,在时令上最合适。”

1940年3月20日午夜,傅作义指挥部队反攻五原的战斗开始了。

五原分新旧城,守军有一万来人。在旧城,是蒙伪军的两个师;在新城,是汉奸杂牌部队的两个师以及日本特务机关、警察部队,这一堆人数量在800到1000之间。

第35军的7000多人,主力是那3000多没受伤的战士,人数显然薄弱。傅作义又调来一个屯垦旅和一个游击旅的各一部,把生力军人数提高到5000人。

孙兰峰新编第31师安春山那个团,经过多场大战,只有一百来号人了。这些人可谓九死一生。傅作义叫安春山把这一百多人组织起来,成立反攻五原突击队,担负攻打南门守军补给仓库的重任;孙兰峰新编第31师和屯垦旅以及游击旅一部直插五原新城;袁庆荣新编第32师攻打旧城;董其武的部队仍为总预备队,同时担负着在乌加河拦截从包头、固阳、安北方向过来的日本援军的任务;军直属骑兵部队监视伪蒙骑兵,另派一支部队在附近的乌梁素海警备,随时追歼从五原逃出的敌军。

此前,混入五原的情报人员已把城里敌人的分布情况摸得差不多了。

无论是当初打包头,还是这一次反攻五原,第一波突击队都是身着便衣。

傍晚时分,安春山在五原城外意外搞定伪军的一个团,投诚的这个团把五原城防全盘托出。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交代了当晚的口令。进攻前,一部分便衣队摸了进去,开始破坏城内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