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烽火南浔路(1938年6月~1938年10月) 万家岭,血染红(第3/11页)

冈村叫樱井带去他的命令,第106师团立即冲破正面的中国军阵地,向德安方向转进。

就这样,经过3周的休整和短暂的培训,9月25日,老松浦一声令下,第106师团的一万多名士兵携带着6天的干粮,出发了。

按松浦的计划,主力轻装前进,到前面的万家岭一带,先击破守备在白云山的中国第4军左侧背。没想到欧震第4军警惕得很,迅速地变换阵形,侧背变成正面,一下子由守转攻,先打了第106师团一个下马威。

此时第106师团实际上已完全钻进南浔路和瑞武路之间的“反八字形”地带。也就是说,松浦所面临的,貌似两线上中国军队的侧背,但实际上这两线上的中国军队一回身,就等于把松浦包围起来了。

薛岳的判断是:瑞武路上的日军第27师团为黄维第18军所阻,补给线遭到汤恩伯部队不间断的攻击,南浔路和瑞武路之间空隙渐大,第106师团从空隙处孤军插入,是为了帮助第27师团。这种敌情判断虽跟日军的初衷不吻合,但却无碍于对松浦师团的围歼。

但薛岳欲大打出手的时候,蒋介石亲自来电,要调俞济时第74军到长沙休整。

如果推测的话,有可能是因为俞济时和蒋介石不远不近的亲戚关系起了作用,促使蒋想把第74军先拉下来,或者干脆是因为俞济时向蒋介石提出了申请。他们在岷山消耗得也确实大。但围攻松浦师团已在眉睫,这个关口把第74军抽下去,显然是有问题的。但电报的落款是蒋介石。换一般人,从也就从了。薛岳毕竟是薛岳,不是一般人,犟脾气在这个时候发了威力,在给蒋介石的复电中,只有4个字:“调不下来。”

蒋介石又一次来电报,说:“第74军在岷山伤亡甚大,应予调下整补。”

薛岳再回电:“赣北各军作战时间都比第74军长,伤亡都比第74军大,各军都未调下整补,对第74军也请缓予调下整补。”

蒋介石被噎得一愣一愣的。

可薛岳说得又在理儿。蒋介石最后把脾气发到俞济时那里:“你休整什么?你们74军都给我顶在那里,一步也不许后退,都给我听薛总司令的!”

俞济时只好连声说“是是是”。

俞济时下来跟两个师长王耀武、冯圣法说:“你们谁也别想撤下来休整!”

冯圣法比较憨,说:“军长,我没要求撤下去休整啊。”

王耀武拉了一下冯圣法,说:“军长不叫咱撤了,咱就接着打。”

后面的战况表明,如果此时真把第74军撤了下去,那么万家岭也许就是另外一种局面了。

薛岳的抗命还不算完。

由于此时广东出现敌情,日军有登陆大亚湾的动向,军委会已有意叫张发奎回广东跟余汉谋组织应对,便下令想把属于粤军的李汉魂第64军调回去。虽然最后薛岳勉强同意,但却扣下了其中的第187师。

对下属来说,有薛岳这样的司令长官是件幸运的事,因为他能扛事。否则的话,嗯啊嗯啊的,老好人是当上了,但手里却没兵了。所以薛岳的优点是,能给自己的部下一个没干扰的工作环境。所有的干扰,他都替你顶着了。当然,做下属的,也必须把事儿干漂亮。

薛岳当然也有缺点,好面子,脾气太倔,固执己见,任何时候不认错,即使知道错了,也在那里强撑着,基本上谁都不服,这一点比汤恩伯还要命,除蒋介石之外,也就听陈诚的话。至于跟白崇禧什么的,他是可以直接拍桌子的。

但人无完人,在现实中,你没办法要求一个人无懈可击。作为一名将领,薛岳的优点已经有那么多了,你不可能把他的缺点再扫除掉,你以为他是圣人或神仙么?

薛岳叫赵子立拟定作战计划,除正在跟第27师团苦战的黄维第18军外,不久前调到瑞武路的部队转身返回南浔路,加从德星路(星子至德安的公路)上抽调的部队,三条线的主力齐集万家岭四周:第74军、第4军、第187师、第139师(缺一个旅)包围第106师团的东面;第60师、新编第13师、新编第15师(缺一个旅)、预备第6师、第91师、第142师包围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