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烽火南浔路(1938年6月~1938年10月) 熊本来的背包客(第4/9页)

此时薛岳的作战区域是个大致的等腰三角形。顶点是已失陷的九江,底边是修水(鄱阳湖水系,流经修水、武宁等县),其中的北线一侧从九江经金官桥到庐山北麓。关于这条线,刚刚到任的第1兵团作战科长赵子立(黄埔军校6期,河南永城人)有一个判断:如果守不住的话,越往后退,正面就愈大,也就越不易守,所以金官桥必须坚守,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在所不惜。

薛岳和他的参谋长吴逸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6期,广东丰顺人)互相看了看,觉得这个刚由陆军大学毕业的家伙有两下子。

当时薛岳的司令部来了一批陆大的毕业生。此外,还有不少从张发奎那里来的参谋。原来,淞沪会战后,张发奎第8集团军司令部解散,按当时的人事制度,司令部的参谋需要“自谋出路”,自己找“下家”。张发奎还算负责,问薛岳要不要人。当时薛岳还在顾祝同第3战区做前敌总指挥。听闻后,薛岳倒也爽快,说:“好!叫他们来吧!”

说到这儿,不要以为当时的参谋都是满脸沧桑,其实都是30岁左右的大小伙子。在屋子里,他们每天面对的除了一张张作战地图外,就是一个个部队的番号;在外面,他们面对的则是老谋深算的五十来岁的日军指挥官。司令部的参谋虽然不在第一线,但由于日军掌握制空权,另外在部队转移时通常也危险多多,所以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抗战中殉国。这是那个时代年轻人自己的人生选择。

作为被重点培养的军事人才,赵子立在1935年考入陆军大学深造。武汉会战开始后刚好毕业,直接被分配到薛岳手下当作战科长,这一年整30岁(此后到1944年底,赵一直在中日正面头号战场第9战区工作,长期辅佐薛岳。在作战思路上,两个人既合拍,又有矛盾。至于矛盾一面,则是后话了)。

一般人谁进得了薛岳的法眼?更何况像赵子立这样初出茅庐的。所以在南昌兵团司令部,薛岳给了赵子立一个下马威,丢给他一张地图,叫他说说敌我形势。

赵子立笑了一下,说:“日军进攻武汉,北路当在皖西、豫南,由合肥经大别山攻河南信阳,后南下经河口镇、平汉线上的花园火车站包抄武汉北面和西面。中路用兵于长江南北两岸,这大家都已经看到,其中江北一路当由黄梅进抵田家镇,江南一路则必由九江迫近大冶。在赣北,日军有可能趋兵湘北,切断粤汉铁路,对中国军队进行大迂回。不过,当其感到兵力不足时,则必当由赣北直接转进鄂南,对武汉实行小包围。”

赵子立接着说:“江南一路是日军用兵的重点,鄂南和湘北是中国军队转移的主要区域,只要日军迫近岳阳或咸宁,统帅部就不得不放弃武汉。所以封堵南浔路,以及瑞昌到武宁、星子到德安的公路就显得极为重要。”

薛岳不住点头,他承认自己完全听入了神。

薛岳告诉赵子立,自己在赣北有一个作战思路,就是北守西攻。北守说的是在南浔路上采取守势;西攻说的是在瑞武(瑞昌到武宁)路和瑞通(瑞昌到通山)路上死战,牵制日军对武汉的合围。

薛岳补了一句,说:“这只是初步计划,说在南浔路上采取守势,并不意味着这一线就没激烈战斗,甚至决定性的大战。至于眼下最紧迫的地方,是你说的金官桥,我已经叫那里的部队死守了。”

金官桥发现敌情是在8月3日。

现在可以说说第106师团的组成了,师团长松浦淳六郎的参谋长叫秋山义隆,下辖山地恒第111旅团(已战死的田中圣道第113联队、园田良夫第147联队)、寿木敬一第136旅团(木岛袈裟雄第123联队、已重伤的市川洋造第145联队)。为了给这个师团打气,冈村把第11军直属的迫击炮第1大队配属给了松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