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徐州(1938年3月~1938年6月) 当我们谈论花园口时我们在谈什么(第2/8页)

在土肥原5月12日偷渡黄河的当天,正如前面写到的,蒋介石正在飞机上跟刘斐、林蔚聊天,谈着徐州部队的转移问题。

谈完徐州,蒋介石叫二人进一步分析战局,说:“虽然我一直讲保卫武汉是今年最重要的任务,但死守武汉一城是没有意义的。打武汉会战而不在武汉打,这是我们的原则。我们要在武汉外围层层阻击日军,为政府西迁入川和物资、人力向大后方转移争取时间。”

林蔚说:“日本人下一步打武汉的主攻路线现在还不能确定,顺长江由东向西主攻,可以发挥海军的火力;但从平汉线由北往南推进,速度应该更快。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必须扼守郑州。郑州如果丢了,武汉指日可下。”

刘斐说:“一切都需要看徐州会战后的形势。”

蒋介石说:“你们觉得掘开黄河堤岸的建议怎么样?”

全面抗战前的1935年,有一次,蒋介石到武汉行营,行营参谋长晏勋甫(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期,湖北汉川人)就提过:一旦中日开战,日军必沿平汉线夺取郑州,郑州之失不是一城之失,而关系日军西进南下问题,所以可掘黄河堤岸来阻击日军。

1938年初,第1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来武汉时,重提晏勋甫的计划,此时晏正好是程潜的参谋长。按他的计划,应在郑州附近选择决口地段,用黄河水阻日军于郑州以东。

徐州会战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陈果夫和军令部次长熊斌等人也提到类似建议。

面对蒋介石关于黄河决堤的问话,刘斐和林蔚互相看了看,林蔚说:“委员长,我以为决堤的关键在于到底值不值,也就是说,对日军的阻击力量有多大,对全盘抗战的功效有多少。后者是关键。如果事倍功半,就需要再斟酌。但如果事半功倍,则可以实施。”

刘斐则直接从军事角度切入,说:“现在日军已进入豫东,如果黄河决堤,首要目标是寄希望于使其辎重部队尤其是重武器辗转难行。放水豫东南,有希望保住包括洛阳在内的郑州以西大片土地,如果郑州不落入敌手,又有黄泛区阻隔,日军走平汉线攻武汉的概率就会降低。但黄河决口后对日军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的损失又有多少,还应再次集合黄河水利专家进行商讨。”

蒋介石说:“局势紧急,留给我们考虑的时间没几天了。”

到了郑州,在派专列把刘斐和林蔚送往徐州后,蒋介石马上叫驻扎在那里的第20集团军总司令商震(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河北保定人)和第39军军长刘和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3期,安徽肥东人)带他去看黄河大堤。

商震出身晋绥军,少时考入军校后,一面学军事,一面学英语,后参加同盟会,并留学日本。商震是少年英才,二十三四岁,就已经是袁世凯政府陆军部的高级顾问了。后来一直追随阎锡山,先后主政山西、河北、河南。他是武将,但又能文,个人文化素质好,英语讲得也不错,这在当时的将领中是不常见的。

有人说,商震会英语,但只会“YES”“NO”,单词一过3个就不会说了。这是多少带点羡慕嫉妒恨的玩笑话,事实是商震说得确实可以,不但自己学,还在部队里开了培训班,叫手下跟着学,场面有点“疯狂英语”的意思。

虽然出身晋绥军,但商震极被蒋介石倚重,这一点类似于在中枢的军令部长徐永昌。看一下商震后来的职务就清楚了:第6战区司令长官、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兼外事局长、赴缅印马军事代表团团长、中国驻美军事代表团团长、国民政府参军长、盟国对日委员会中国代表兼中国驻日代表团团长……

却说一行人出郑州北门,乘车奔驰十来公里,转眼间到了黄河岸边。这是作为南方人的蒋介石第一次如此近距离且专注地观看黄河。战火将袭,怒河春醒。此时河面水位不是很高,涨水期要等夏秋时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