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京!南京!(1937年11月~12月) 南京围城(第5/10页)

老唐一阵咳嗽。

巍巍中山陵,让蒋介石心头一惊。

谷正伦说:南京要守,但不可死守。相当于什么也没说。如果按当时的分工,守卫南京的司令该是谷正伦,他此时的职务是南京宪兵司令兼首都警卫军(前南京警备军)军长。但谷此时正闹胃溃疡,肚子疼。

蒋介石最后定了调子:南京是要守一下的。但至于是象征性防守,还是以重兵死守,以及由谁来守,没作出决定。

蒋介石对唐生智的表态很高兴,当然这时候唐生智还没想到很快蒋介石就叫他守南京。

第二天,蒋介石率领南京的将领到紫金山天堡城视察,蒋说:不要进行呆板的防御战,要充分利用熟悉而有利的地形,再加上守卫有方,南京可以守上一个月,这样就可以“等待时机”了。

这里的时机,指的是苏联的出兵。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为争取外援,跟苏联签署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1]。

关于中苏条约的谈判,说起来话长。

当年(1929年)为了中东铁路,张学良的东北军跟苏联干了一架,结果被苏军打败,中苏完全断交。但迫于形势变化,九一八事变之后,南京向苏联示好,恢复了外交关系。此后双方就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乃至互助条约,搞了多个回合的谈判,莫斯科和南京间涉及的问题太多了:外蒙古主权是一个问题,苏联插手新疆是一个问题,中东路路权(后来苏联向日本出售)是一个问题,所以谈了一段时间,国民政府就又冷下来了。

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已没法调解,为了拉个摸得着的帮手对付日本,蒋介石又开始派人跟苏联接触,在作出一些妥协后(不再提中东路路权),想直接签一个互助条约,让两国成为盟友。但苏联人不干,因为此时日本和德国已经跑到一起,如果跟中国成为盟友,就相当于苏联一边得盯着西线德国人打过来的狼牙棒,一边又跟日本人成为事实上的敌人,所以不想签互助条约,只想签一个宽泛的互不侵犯条约。

在蒋介石看来,如果只签互不侵犯条约,既不能使苏联成为盟友,还有可能惹得日、德恼怒,甚至英美不舒服,所以一直就拖着。中日开战后,蒋介石灵活了一下,想先签下互不侵犯条约,然后再争取签互助条约。所以,在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后,蒋介石就派杨杰带了个实业代表团去了莫斯科,名义上是谈实业,实际上是买武器,最终目标呢,是促使苏联人签下互助条约,邀苏联对日出兵。

引火上身的事儿,苏联人当然不干。这个世界上,尤其是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什么时候说都不晚。对他们来说,签下《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是因为这样既可以防止中国倒向日本,又可以给日本人提个醒:看,你们是不是也向我们讨一个这样的条约?(后来事情还真是这样发展的)这样一来,苏联东边就相当安全了,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威胁日益严重的德国了。

但由于中国是绊住日本的最重要的棋子,所以苏联人也不能当甩手掌柜,于是一面保证会在武器和军需上援助中国(跟中国签订了3.5亿元的军火合同,并派志愿航空队帮助中国空军作战),一面应付蒋介石说“紧急关头”会“围魏救赵”,直接出兵进攻日本。(伏罗希洛夫曾对杨杰说:“我们正在备战,很快就准备好了。”甚至11月18日,斯大林亲口对杨杰说:“如果日本将要取胜,那么我们将参战。”)

蒋介石愁肠百转。

视察完阵地后,蒋介石来到唐生智的寓所,一是探老唐的口风,二是给他打气,他已经决定叫他守南京了。这个曾叫他不省心的老唐,从上次会议后形象一下子变得亲切极了。他已经下了决心,南京得守:促使苏联出兵是其一,开战之初轻弃首都影响抗战热情是其二,还有就是中山陵在此。不战而弃,他将来有什么脸面去见孙中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