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沪上的秋天(1937年8月~11月) 腹背受敌(第4/9页)

两天后的深夜,日军登陆舰船像海怪一样悄悄抵达杭州湾外海预定地点。

柳川没叫部队摸黑登陆,而是下达了转天凌晨登陆的命令。在随后的几个小时里,与其说日军士兵在作最后的登陆准备,不如说大多数人都在发呆。望着黑黑的海岸线,他们除了兴奋外,更多的是紧张和忐忑。按他们在船上的设想,登陆战将是一番血战(当登陆开始后,他们却发现:实战比演习更轻松)。

秋天的杭州湾静悄悄的。没人知道转天清晨登陆时的情景。视野止处,是北岸金山卫。这处海防重镇,建于明朝。在当年,就是为了防御倭寇。

一夜无话。

1937年11月5日凌晨,日本海军航空兵的轰炸机用500公斤的炸弹对金山卫一线中国守军的滩头阵地进行了猛烈轰炸;同时,舰炮齐击,泻到海岸线。

柳川一声令下,第18师团和第6师团分别从金山卫东西两个方向强行登陆。在下船的前一刻,柳川的训话是:一旦登陆,山川草木,皆是敌人!

日军陆续登陆后,柳川分兵两路:第6师团主力和国崎支队攻向30公里外的重镇松江,跟苏州河沿岸的日军合围中国军队;第18师团、第114师团向嘉兴推进,去切断沪杭铁路和沪杭公路。柳川第10军的突然出现,使苏州河南岸的中国军队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日军登陆之日,蒋介石跟顾祝同通了二十多个电话。

张发奎的右翼军警备的地区就是浦东和杭州湾北岸,但由于前两拨日本援军都是直接从上海那边登陆的,所以打着打着中国这边就把杭州湾忽略了,认为如果日本继续增兵仍会选择上海方向,即使不是上海方向,也应该是长江沿岸(陈诚认为日本人新的登陆地点应该是太仓,后来第16师团果然是在太仓境内的白茆口登陆的)。其实,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前,上海警备司令部参谋科长钟桓就得到情报,说黄浦江里的很多日军小火轮悄悄驶出吴淞口,“但去向不明”。这个情报上报后被忽视了。而这些小火轮正是接应日军登陆部队的。

警备浦东和杭州湾北岸的部队,本来有张发奎第8集团军的4个师和1个旅,但上海战陷入胶着后,就陆续把守在这儿的部队派到了上海,当柳川带军登陆时,浦东兵力是很薄弱的,至于杭州湾北岸金山卫一线,仅有第62师的2个连、炮兵第2旅的1个连和一些地方保安队。

日军登陆后,中国这边急忙把钟松第61师调过去阻击日军强渡黄浦江。这时再不从上海撤,中国的几十万军队必定被日军围歼。蒋介石也自然明白。他下了一个令,但这个命令不是叫军队全线撤退,而是叫部队去堵重镇松江。松江该不该去堵,应该去。但上佳之策是:第一个命令堵松江,第二个命令叫中国军队全线撤退,因为这样堵松江的意义才能最大地显现出来。

蒋介石没有立即下第二个命令。很难说他忘记了布鲁塞尔那个会。此时他已把两个外交奇才顾维钧和郭泰祺派了过去,希望争取到国际对中国的支援和对日本的制裁。但从几天后的情况看,这个希望完全落空,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个会开比不开的效果还要糟糕!如果不开的话,日本至少还不太确定欧美列强对日本出兵中国的态度,但开完后欧美为了自身利益而完全绥靖日本,使日本更加有恃无恐。

军事有时候会折在政治上,而且那时的政治,是虚幻得比月球还远的政治。

蒋介石把电话打到上海前敌总指挥陈诚那里,陈诚又打到张发奎那里,后者拿着花名册一翻,这时能调过去增援松江的只有右翼军总预备队吴克仁(保定陆军军官学校5期,黑龙江宁安人)第67军了。这个军原来是东北军一部,刚从河南风尘仆仆地调过来。张发奎为了表示重视,叫自己的副手黄琪翔(保定陆军军官学校6期,广东梅县人)亲自到松江组织布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