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沪上的秋天(1937年8月~11月) 虹桥事件(第5/9页)

蒋介石对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说的原话是:“把上海的日军给我赶下黄浦江!”

张治中接令后,立即调集正在南京与上海间集结的中央军王敬久(黄埔军校1期,江苏徐州人)第87师、孙元良(黄埔军校1期,四川华阳人)第88师和钟松独立第20旅余部向上海急进!“西安事变”后被调去陕西的宋希濂(黄埔军校1期,湖南湘乡人)接到蒋介石亲自打的电话,叫他率第36师火速从陕西赶回上海。此外,蒋介石把当时最先进的装备德式100毫米口径加农炮和150毫米口径榴弹炮的独立炮兵第8、第10团也派了过去。

前期往上海投入的这三个师是一准儿的中央军德式师。

当时中国跟德国的关系好得出乎我们的想象,希特勒觉得蒋介石是他的同路人?这还不是原因所在,两国关系之所以好,是互有所需:中国的稀有金属产量居世界第一,比如钨,熔点最高,武器工业中必备,这正是德国所需要的;而蒋介石呢,又急于引进德国先进的陆军训练和军火装备,所以两个国家有过一段奇异的蜜月期。

蒋介石计划借助德国军事顾问帮中国训练60个德式步兵师,到开战时已经训练20个师,但这些师的德式程度不同,第87师(原中央警卫第1师)、第88师(原中央警卫第2师)、第36师(在第87师和第88师补充旅的基础上编建)这三支姊妹部队的德国化最浓。

以第88师为例,每师辖2个旅,每旅辖2个团,以下营、连、排、班为三建制,每排有3挺轻机枪(每个班1挺),30支步枪。团一级有直属部队:1个迫击炮连(6门迫击炮)、1个小炮连(6门机关炮)、1个通信连、1个特务连、1个机炮连(6挺重机枪,2门迫击炮)。师直属部队则有:1个炮兵营(辖3个榴弹炮连,12门山炮;1个战防炮连,4门战车防御炮;1个高射炮连,4门高射炮)、1个工兵营、1个通信营(2个有线通信连,1个无线通信排)、1个辎重营、1个特务营、1个卫生队,全师总兵力定额在14,000人左右(第87、第88师出征时均不到这个数字,而在9000多人)。

士兵们用的是国产“中正式”或进口的纯德式毛瑟步枪,戴的是德式钢盔。轻机枪用的是捷克式ZB26,重机枪是24式仿马克沁水冷机枪,每个步兵营都有1个重机枪连,尉官以上的手枪用的是C96式,俗称“盒子炮”。

就这样,一时间,从苏州、无锡到上海的公路上,都是装满士兵的卡车。此时所有往上海的火车都停止了客运,而被辟为军用专列。

可以想象,看到这样的场景,沿途民众有多高兴。在铁路站点停车时,士兵们把手伸出车窗外,冲人们挥动着;民众们呢,则不停地往车窗里扔香烟、罐头、水果和饼干。

这一天,中国人等得太久了!

张治中作为京沪警备司令,成了上海大战前期当仁不让的主角。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抗战爆发前一年,也就是1936年2月,身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由黄埔军校改名)教育长的张治中,就开始奉命组织对日备战机构了。当时,国民政府为了对日备战,在全国秘密搞了几个国防区,张治中为京沪区司令,为防止被日本人摸到情报,这个组织是秘密组建的,对外称“中央军校高级教官室”。张从军校选拔了一批精英当他的参谋,这批人包括徐权、童元亮、龙矫、方传进、沈蕴存、史说,基本上都是陆军大学第10期的精英,都是主张跟日本开战的少壮校官。张给了他们两大任务:一是督建上海南京间的国防工程;二是秘密组织训练这一地区的抗日民众。后来,这个机构被转移到苏州,改了个特休闲的名字:“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

进军上海的命令下达时,蒋介石问张治中:我将先发制人,扫荡上海之敌,你有没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