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河潼形胜宁终弃 第二节

潘照临眯着眼睛,仿佛正在神游天外。

一晃二十余年的光阴,岁月在潘照临的脸上,也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曾经有一段时间,潘照临几乎以为自己已经失败了——封建南海、与司马光合作、遣散府中幕僚……身居右丞相之位的石越,并不如一颗棋子那么听话。对潘照临来说,石越即是他的主上,亦是他的“作品”。然而,行百里半九十,他几乎以为这件“作品”失败了。

右丞相!位极人臣……这可不是潘照临的目的。

这几年间,他离开汴京,游历天下,只是偶尔才回来。他这几年间的所见所闻,对潘照临而言,真是一种极妙的讽刺。他见到的大宋朝,州县官吏大抵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农民赋税减轻,兼并放缓,城镇工商发达,文化更加繁荣昌盛……绍圣年间,不仅汴京之国库渐渐丰裕,便是各地州县府库、常平仓,亦皆仓廪丰实。尤其是东南诸路,其富裕程度,更是让潘照临惊讶。以两浙路来说,王安石在杭州期间除了主持盐债、封建诸事物外,更是筹措资金,大搞建设——石越当年原本就打下了不错的底子,王安石到杭州后,在危急之中,竟有余力大兴水利、修葺道路、沟通河渠、整顿驿馆,并且还扩建了杭州城。如今两浙路内之官道,全以青石铺成,雨水虽多,道路却从不泥泞;杭州等城市中,皆有专门机构收养弃婴与无人照顾之老人;学校密集,识文断字之孩童越来越多;仅仅两浙路内,报纸便多达十余种;取消对过路之商旅征税后,人口往来更加频繁,两浙路随便一座小县城,都能见到数以百计的外来商旅;杭州一场蹴鞠比赛,能吸引数万人观战……如今,杭州一城之商税,便已是骇人听闻,几乎相当于熙宁初年的数十倍。

东南如此繁华,西北也渐有生气。陕西在绍圣以来,虽然经历交钞危机,但是司马光主政后,百姓渐得歇息,到绍圣七年之时,虽不及东南之富庶,中户以上,却也是家家有余粮,户户有牲畜。

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隐患——与王安石和新党最大区别是,司马光与石越从未真正挑战过世家豪族,隐田逃户仍在缓慢增加,兼并有所放缓,却并未停止,这侵蚀的是国家最基本的两税收入。司马光与石越的办法是通过节省开支、开拓其他财源来弥补这一块之损失,尤其是裁撤军队的积极效果越来越明显,再加上二十余年工商业之蓬勃发展,令这种损失渐渐显得微不足道。但潘照临敏锐的觉察到,这迟早将再次成为一个问题。

然而,这个隐患的爆发是他潘照临有生之年绝对看不到的……他能看到的,是天下百姓在交口称赞“赵官家”,高太后的声誉之高在民间无以复加。许多的杂赋被取消后,百姓无不感恩戴德……司马光与石越固然功劳很大,在百姓心目中威望很高,但百姓更不会忘记赵家的“恩德”。

他一生的事业,竟然是帮助了赵宋的中兴?

他苦心经营的一切,难道是为了巩固赵家的统治?

他辅佐石越,却是替赵家造就了一个好宰相?

事实还是如此的讽刺。石越向他证明了他的确选对了人,但石越也向他证明他的确选错了人!

潘照临曾经在石越身上看到桀骜不臣的气质,但是,事实却是石越始终心甘情愿的做一个忠臣!

表面上看,在司马光死后,石越的确拥有人臣中无与伦比的巨大威望,军队信服他,士林信服他,百姓也拥戴他……但是,潘照临却看得清清楚楚,这种威望,与司马昭、刘裕们不同,反与王莽类似。

司马昭们的威望,是别于君主之外的,军队、士林、百姓,要么效忠司马昭们,要么效忠皇家,大体上泾渭分明。可石越倒好,信服他的军队,同时也效忠赵氏;相信他的士林,更忠心于大宋;拥戴他的百姓,对赵宋绝无可能有叛心。他的威望与势力,实是与赵家、大宋朝相辅相成,倘若割裂、背叛,最后的下场极可能与王莽一样——也许有一群官员会为他歌功颂德,但是更多曾经拥护他、尊重他的人,却会在一夜之间,视他为“伪君子”与“叛臣”,到时的下场,便是一介匹夫倡义,而天下响应……这正是曹操当年所顾忌的。魏武帝之处境,已然远好过王莽,但他属下,仍然有许多的重臣与庞大的势力,其忠心是同时针对魏武与汉献的。只要魏武仍然是汉臣,哪怕只是一丝自欺欺人的微弱希望,许多的英雄豪杰,便仍然会受此羁绊,而或多或少程度不同的为魏武效忠。而一旦彻底割裂这种表面上看似无关紧要的君臣名分,魏武便等同于将一大堆人逼成自己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