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冯克力

编辑《老照片》,不觉已十有六载。

辑录在这本书里的文章,大多是近一两年来为《悦读》所写的“老照片札记”。能在不太长时间里,集中写出这些篇什,实在得益于《悦读》主编褚钰泉先生的鼓励与督促。十几年前,《老照片》甫一问世,钰泉先生就在他主编的《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了“为《老照片》鼓掌”的短评,刊登在头版显著位置。因发表时用了笔名,后来与钰泉先生相识了,才知道那篇媒体上最早鼓吹《老照片》的文章,系出自他的手笔。两年前钰泉先生通过汪家明兄,约我为《悦读Mook》写点文章,多少也是缘自他对《老照片》的那份始终不渝的关注。特别要提到的是,这中间我曾一度想打退堂鼓,终被他“捉将”回来,也才有了这个集子。家明曾很感慨地跟我称许钰泉先生,说他是一位很善于约稿的编辑家。而这一两年间,我也幸被泽润,亲身领教了。

陈丹青老师是国内很早就专注影像研究的艺术家。在图像解读方面,他曾给过《老照片》一些很新颖的建议。十年以前,在济南初次见面,他就向我推介过罗兰·巴特和苏珊·桑塔格诠释摄影的著述。记得那次,他特别提到了巴特的《明室:摄影札记》,说不妨从中借鉴一点新工具、新方法,还热情邀我,下次到北京找他去取这本书……殷殷之意,于今萦怀。丹青老师提到的两位作家,以我孤陋,此前几乎闻所未闻,听了他的介绍,这才去搜求他们的相关书籍,找来读了一些。对于他们的理念,我不好说领略了多少,却由此知晓了,还有另外一些打量照片的窗口与视角。后来,我还参加过几次丹青老师主持的影像研讨活动,其间耳濡目染,从他那里自是获益良多。拙作付梓之际,他于繁忙之中,又欣然赐序,着实让我感动。从丹青老师的“凝视”里,我有幸与读者一道再次分享了他对老照片的洞识与卓见。

台湾的老照片收藏与研究者徐宗懋(秦风)先生,在《老照片》问世不久,就成了这本读物一位常年的作者。宗懋几乎是从另一个世界,源源不断地向《老照片》的读者贡献了他独特的收藏与观看。在与宗懋长达十多年的切磋互动里,我自己也获益匪浅,并心存感念。

书中引述的照片,除了少数几幅,都曾在《老照片》里刊登过。在此,我要向这些照片的提供者表达由衷的感谢,因为没有他们的鼎力襄赞、热心参与,就不会有经久不衰的《老照片》,当然,也不会有我这本小书。

刘瑞琳女士是我过去多年的同事,她当年也参与了《老照片》的草创,后来还一度兼任过《老照片》主编。不难理解,瑞琳乐于出版这本书,当是本诸一份特殊的情谊。这里,也向她和她的同事们深致谢忱,感谢他们为这本小书的出版所付出的种种辛劳。

最后,还应有所说明的是,本书中的《北京的气候》、《纪念集里识沧桑》、《1967年:定格在地质部大院》和《田间地头的“政治”》四篇,均写于十多年前,2006年曾收入过我的《感言老照片》。考虑到出版这本小书,意在对自己这些年所从事的工作做点梳理,这几篇旧文的意思好在也还相契,掂量再三,还是收入了。

冯克力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