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入“敌档”(第3/3页)

图五 20世纪初,山东烟台一位便装晚清官员。其神情状貌似曾相识,很容易让人想到时下的某些“公仆”。

图六 20世纪初,山东胶东一位农民驾着独轮小车赴岳丈家省亲的情形。

图七 20世纪初,山东烟台的一个民间乐班。

图六定格了20世纪初胶东的一位农民驾着独轮车赴岳丈家省亲的情形。小车的前端驮了两布袋粮食,粮食后面坐着他的孩子,再后面是他的媳妇,怀里抱着一个更小的孩子。小车行进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吱扭吱扭,划破了旷野的宁静……而车子上面负载着的,是他全部的生活与希望。这张并不怎么起眼的照片,蕴含了诸多社会生活的元素,大可视作特定时代胶东农民一般生存状态的写照。这样的出行方式,在此之后又延续了好多年,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胶东乡间依然能够见到,但已物是人非,推车的不再是照片上那个独步天地间的农夫,而已变身为有组织的人民公社社员了。

图七,是胶东某地的一个民间乐班。这张照片与一些记录红白喜事的照片贴在一起,想来是传教士在拍摄某次红白喜事时,随手拍摄了这张乐班的“全家福”。过去,凡日子过得像样点的,遇有红白喜事,吹吹打打的乐班总是要请的。从照片背景看,这家主人的屋宇堪称轩昂,当是一户家境殷实的人家。这种民间乐班,通常都是业余的,其中有个班主,有生意了,便临时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完事之后,各自散去。有些“做功”比较地道的乐班,在十里八乡,经过口口相传,便有了些名气,逐渐变成“职业吹打”的乐班亦有之。另有一些走村串乡的戏班,有时也兼做“吹吹打打”的营生,顺便挣点散碎银子。

图八和图九,拍摄的时间要稍晚一些,当在民国初年。应邀为照片做解读的已故民俗学者山曼先生如是说:

(这两幅照片)一个正面,一个侧面,看起来当年摄影的人是有意使这照片成为一种忠实记录妇女服饰的资料的。这一位头上挽髻,按当时的习俗,这就是宣称,本人是一个少妇了。通常是姑娘结婚那天,上轿之前,请亲人改发型,拆开大辫子,盘成一个椭圆形的髻,并且从此就再也不能梳辫子了……照片上的少妇,穿的是一双尺寸颇大的尖脚鞋,这是缠过足又放开了的一种,当时民间形象地称之为“苞米棒子脚”,后来则叫做“解放脚”。这正是由流行上千年的缠足到天足的过渡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