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糊裱匠家的翰墨女(第2/4页)

“后来呢?”

“后来,是秋娟告诉她,我就是宋夫人,于是他们全都到我面前跪下谢恩,弄得我不知如何才好。再后来,那两个获释的由亲人们拥着,都走了,牢城外就剩下阿香母子。他们举目无亲,向何处去?当时,我吩咐婷儿把准备好的两封银子并一些衣物一齐送到他们母子面前,让他们作为远归故里的盘缠。阿香望着银子,又泪如泉涌,她没有接,却是携子再次跪下,对我说:‘老夫人,你与宋大人的大恩,民女不能报答,你就收下民女做个侍女吧……’我怜她母子,也舍不得那小男孩就这样走了,便同意了。”

“那以后,你怎知她会书画?”

“有一日,司内一个宾佐送来一幅古画,说是听说你酷好收藏,愿将那画送给你,我不敢收,只推说:‘等大人回来,你自己给他吧!’便回了他。那张画,那日阿香也看见了。待那宾佐走后,阿香便告诉我:‘夫人,那不是真品。’

“我说:‘你怎知?’

“阿香说:‘那画名为《正午牡丹》,画的是一丛牡丹与一只猫,那猫眼狭长,便可见是一张复制得变了形的摹品。’

“我又问:‘如何见得?’

“阿香说:‘这画名为《正午牡丹》,画的是牡丹,又辅之以猫,可谓匠心独运。因猫眼早晚睛圆如丸,日斜天穹时渐变得狭长,正午则眯成一线。这幅古画的真品,猫眼是眯成一线的,否则便经不起推敲,而经不起推敲又怎能成为传世珍品?我想,那张原画的猫眼处,要么是破损了,要么是模糊不清,而复制者如果不了解原画构图的用心,以为将猫与牡丹画在一处,只是猫看牡丹,就容易给猫添上一对狭眼,这样的事儿在复制古画时,是常有的。’

“当时,我很惊讶,想不到她能道出这样一番话来。阿香见我直望着她,又不好意思地对我一笑说:‘夫人,我不过信口胡说,你不必当真。等大人回来之后,自能辨识。’”

“不是胡说。”宋慈道,“这幅古画,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记载,所画之猫,的确是一只双眼如线的猫。”

“那时,我还不知她的出身。你查狱回来那夜,给我讲了许多关于她在大水那年的奇遇,也没讲过她的出身。”

“她出身于一个糊裱世家。”

“可我当时想,她举止言谈,皆超凡脱俗,恐是出身于名门闺秀。我问了她,她便告说:‘我只是一个糊裱匠的女儿。’我再细问,才知她的祖辈、父辈都是辨识古字古画的高手,还在她的龀齿之龄,她的祖父说她天资聪颖,便无意于让她学习绢裱之业,而有心让她习字习画,并请了名师课之。后来,到了及笄之龄,她祖父和母亲都因病先后故去,她的父亲续了后妻,家境也日渐衰微。这时,父亲常让她协同精工绢裱,可是她已不安于绢裱之业,仍酷爱那些别人送来绢裱的翰墨,时常习之,又过几年,她虽未学好父亲的糊裱工艺,倒能操得动替人复制书画的行当,间或自己做些字画,出卖与人,反倒更见收入,父亲也就随她自便。

“那时,我忽然想看看她的字画,便对她说。‘阿香,你且作几幅来与我看看。’

“她迟疑一下,便说:‘不敢说作,夫人要看,我就摹几幅前人之作,供夫人一笑吧!’

“我立刻吩咐秋娟取来纸笔,她就默画了这幅马一角的《鸣春》图。我又对她说:‘你且随意写几个字,让我瞧瞧。’她就写了一纸端凝的楷书,才一行字下来,我就惊住了。她那铁树银钩、纤巧有致的楷书,多像芪儿的字啊!再看秋娟,秋娟已经泪水盈眶。

“那日夜里,我久久不能入睡。天将亮时做了一梦,梦见芪儿独自一人到临安翰林画院书画肆去买字画,忽然遭到歹人袭击,一个女子将她救进书画肆内,这个女子就是阿香。后来也不知怎的,芪儿带着阿香回转家来,说是与阿香结拜了姐妹……此时,朦朦胧胧的,我便疑这不是真的,不料就此一疑,清醒过来,果然是梦,便再没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