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游刃有余(第2/2页)

刘克庄听到这儿,感到被好友打乱的思索,又被好友丝丝入扣,层如剥笋般的推断重新组合。他思忖着好友的分析,又发现此案原告与被告在诉状中提供的一切言辞,不论真假,几乎都被好友利用。好友不过是把双方那真真假假的言辞先行打碎,而后有如一个高明的建筑师,将这零碎的原料从容不迫地组建,真也罢,假也罢,都放在合适之处,那真实便层次分明地显现出来。他仿佛头一回发现好友的眼睛竟是这样深不可测似的,盯着宋慈的双眸又问:

“只是,我不明白,你是如何一下就找到切入口的?”

“这不奇怪。”宋慈说,“你晓得,我读过许多案子,而世间之案常有相通之处。类似的案子也不乏成例。你要是读了那些案子,只恐比我要灵透许多。”

刘克庄算是真正体味到,在断案方面自己同好友的距离了。能够瞅准一点,迅速切入,上下腾飞,左右驰骋,于深藏其中的许多曲折游刃有余,非达炉火纯青之境不能企及。如果说初来建阳,见到宋慈,曾对好友这几年的经历感到惊叹,如今则是敬慕了。

两个好友直谈到天已落暮,方才分手。

送走了宋慈,刘克庄回到府内,不知怎的心中竟有种怅然若失之感。他觉得有些疲劳了,在椅上坐下,又想起宋慈出山奉职的事,心中道:“像这样的人,真该让他出山啊!”

就在这时门吏来报,说有个从京都来的人求见。

刘克庄一听,倦意全无,心想准是京都的友人来消息了!“快请他进来!”他说。

门吏转身就去,刘克庄又叫:“慢,叫他进来后,你立刻再去把宋慈大人追回来!”

门吏应声去了。不一刻那人一身骑装进来,果然是京都朋友派来送信的门客。刘克庄欣喜非常,激动地启开信袋,取信展读,岂料读着读着,敛了笑容。

宋慈才走不远,也很快被追回来。走进后厅,看到刘克庄愁眉紧锁,案几上搁着一封信,不待发问知得几分了。刘克庄把信递给宋慈,一句话也说不出。宋慈看了那信,放回案几,也沉默了。

原来,京都的朋友来信说,在吏部名册上宋慈早已被除名,原因是有个在建阳任过知县的官员通过某大臣弹劾过宋慈,道其居家守制期间曾与杀人凶犯如何如何。遭此弹劾,即使宋慈眼下正在职上也难免罢职,既未奉职,吏部就不再考虑宋慈的奉职之事了。又说京都各部人事变动朝秦暮楚,加之冗官之弊一直是南渡以来的顽症,总之此事虽经努力,无奈力薄,实在帮不上忙。

暮色四合,凉风也从天井里悄悄袭进。两个好友默默无语,谁也不必多说什么,都知道那个弹劾宋慈的知县是谁。至于宋慈,更是尚未出山已颇深地体味到了仕途的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