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书坊万卷堂(第2/4页)

“万卷堂[1],何不去万卷堂呢?”焦急中,宋慈蓦地想起了万卷堂。这万卷堂历世已逾两百年,为书坊建堂最早、规模最大,也最负盛名的一座雕坊。雕坊主余仁仲四海知名,所刻各类书籍可称应有尽有。宋慈决定不再这般逐铺寻找,干脆直接找到万卷堂去。

万卷堂坐落在街市最热闹处,当街一方紫檀金字大匾,明晃晃,亮灼灼,耀人眼目。那上书的“万卷堂”三字更是雄巍巍,英武武,洒脱奇崛。这三字传为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手迹,因米芾是建宁府人吴激的岳父,这吴激中过进士,曾任朝奉郎,工诗能文、字画俱佳。宋徽宗大观元年,余仁仲的祖父专程上汴京去请吴激书匾,吴激书了三字,适逢岳父大人米芾驾临,米芾阅其三字,以为过于端凝,难以同超凡脱俗创一代雕版印书奇观的万卷堂比肩,于是提笔重书三字;也就在这一年,米芾谢世,这匾遂成为米芾一生所书的最后一匾,其珍贵不言而喻。到万卷堂,不待入门,但见此匾,便令天下文人学士刮目相看。

宋慈走进堂内,果然热闹非凡,翻书声、索书声、应诺声、唱价声、笑声……此起彼落,响成一片。堂内还有几个身穿夷服的高丽人,购了书,店家又发给三枚鸡蛋般大小的木漆圆球,让他们到一个圆桌般大小的圆盘中去滚。那圆盘中呈七星状布列七个小孔穴,店家转动圆盘——星移斗转,客官便将手中圆球朝盘中滚去,若有一枚落入孔穴,店家便赏给一部插有连环图的话本。这图文并茂的书雅俗共赏,谁都乐看,是万卷堂专为愉悦顾客特地创印的无价之书。看到这番光景,宋慈陡然信心大增。

可是,宋慈在万卷堂找呀找,仍然未能如愿。他终于叹一口气,沮丧地到堂内专供客官歇坐的长椅上坐下。

“大人,跑了一日,早些找馆下榻,说不准明日就有你要的书哩!”康亮说。

宋慈没有回答,稍坐片刻,又站起身向柜前走去。这回他一口气买了许多书,举凡正史、杂史、别史、野史、稗史,乃至史钞、典志、方志、墓志、话本、传奇……五花八门,既多且杂,掌柜的不禁生奇,一边替宋慈买的书打包捆扎,一边随意问道:

“客官这是替谁买书?”

“不替谁买。”宋慈应道。

“自己读?”

“嗯。”

“不对。客官也想做这营生吧?”

“什么营生?”宋慈放下手中正翻看的一本书,望了掌柜的一眼。

“刻书呀!”

“刻书?”宋慈觉得奇怪,“不刻书。”

“唉!干这行的,哪瞒得了我。”掌柜的说着信手从架上取下一本书来,是苏轼的《东坡文集事略》,略略一翻,寻着一页,放到宋慈面前,宋慈只见那页文字写道: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掌柜的又说:“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客官买的书这么杂,各样都是只买一本,不是做刻书的样本,却是为何?像客官这般专门来购置样书的,我见过不少。只是,远道而来的雕版商把样书买回去做这事,尚可理解。听客官口音,像是本县人氏,您想在哪里刻书呢?”

宋慈哭笑不得。这才明白,因书坊刻的书字体精美,校勘精细,印刷精良,而万卷堂为精中之精,远道来购置书籍以做样本的外地雕版商不乏其人,这掌柜的是把他视为同行了。几句话下来,宋慈发现这万卷堂的掌柜学问就不简单。忽又想,他会不会就是堂主余仁仲呢?但他没问,只道:

“掌柜刚才说‘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我记得是大学士程颐的话,程颐还有一句话说:‘积学于己,以待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