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结论(第4/9页)

[26] 彼得罗夫与赫尔利会谈备忘录,1945年9月6日,АВПРФ,ф.0100,оп.33,п.12,д.244,л.218-219,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Том. Ⅳ,с.229-230。

[27] 彼得罗夫与毛泽东会谈备忘录,1945年9月6日;彼得罗夫与蒋经国会谈备忘录,1945年9月7日。АВПРФ,ф.0100,оп.33,п.244,д.13,л.220-240、226-229,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Том. Ⅳ,с.230-233、233-235。

[28] 彼得罗夫与毛泽东会谈备忘录,1945年10月10日;彼得罗夫与周恩来会谈备忘录,1945年10月5日。АВПРФ,ф.0100,оп.40,п.7,д.248,л.39-44、120-123,沈志华、李丹慧收集和整理《中苏关系: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编》第4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存,2004,第851~856、840~843页。

[29] 对于苏联来说,还有一个控制外蒙古的问题,不过中共暂时还没有考虑这个问题。

[30] 早在1944年1月10日,副外交人民委员迈斯基向莫洛托夫提交的关于《未来和平的最佳基本原则》的报告中就指出,战后亚洲的危险来自“美国和中国结成一个矛头指向苏联的联盟”。АПРФ,ф.3,оп.63,д.237,л.52-93,中译文见《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6卷,第712~713页。

[31] АМОРФ(俄罗斯联邦国防部档案馆),ф.32,оп.11312,д.196,л.140;ф.32,оп.11309,д.248,л.25,Ачкасов В.И. гла. ред. История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1939-1945,Том. 11,поражение милитариетской японии,Москва:ВИМО СССР,1980,c.322。

[32] 详见Почтарев А.Н. Из истории советско-корей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в 1920-1950-е годы// 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1999,№5,c.141-143;赵素芬:《周保中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85,第473~475页;张一波、袁鲁毅:《“八·一五”前后的东北抗日联军》,李鸿义、王景:《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历程》,《中共党史资料》总第15辑(1985年),第128~172、173~188页;彭施鲁:《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远东军关系回顾》,《中共党史资料》总第56辑(1996年),第32~49页。

[3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南京市委员会编《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第6~7页。

[34] 详见金冲及《较量: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以下简称《较量》),《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9页。

[35]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257~258页。

[36] 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编《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5年)》,未刊,第83页。

[37] 李运昌:《忆冀热辽部队挺进东北》,《中共党史资料》总第15辑(1985年),第64~67页;曾克林:《山海关—沈阳—延安:忆我与苏军的关系》,《中俄关系问题》1990年第28期,第1~7页;伍修权:《回忆与怀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第201~202页;РЦХИДНИ,ф.17,оп.128,д.46,л.12-18、19-21、22-23,《中苏关系: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编》第4卷,第792、806、811~812页。

[38] 中共中央关于东北情况及与苏军代表谈判问题的通报,1945年9月14日,转引自牛军《论中苏同盟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第183~184页;李运昌:《忆冀热辽部队挺进东北》,《中共党史资料》总第15辑(1985年),第71页;金冲及:《较量》,《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9页。

[39] 中央给中共赴渝代表团的通报,1945年9月17日,转引自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第407页;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第231页。

[40] 《彭真年谱》,第289页;金冲及:《较量》,《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10~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