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苏联“等级官员名册”制度的创建(第2/4页)

[13]

十月革命刚结束的时候,在实行干部选举制原则的同时,为了接管原来的政府各部门,已经开始任命干部。从1918年下半年开始,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曾向党、苏维埃、军队、工会以及经济部门派去了大批干部。但是,这时的干部任命具有临时和应急的特征。八大确定干部任命制原则以后,布尔什维克党正式实行由中央委员会委派领导干部。直到1923年官册制度创立之前,干部任命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19年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到1921年的第十次代表大会,即国内战争期间,是军事动员+粗放任命的时期。1919年春以后,根据八大决议,俄共开始大规模通过干部任命制选拔和派遣适合的共产党人干部到热点地区。[14]这一阶段,党中央实际上担负着向所有机关派遣干部的重任。当时,领导干部人事档案很不完备,而希望中央委员会派遣领导干部的请求却非常多,因此,许多干部人事分配工作采取了“军事动员”的形式,也就是确定干部力量薄弱的地区,由党中央发出动员令,地方选派或党员自荐,由中央调配他们到这些地区去。当时,党来不及仔细研究派去的人是否适合和胜任分配给他的工作,往往在24小时内调动并派遣他们到需要的地区[15],因此,当时是一种粗放的任命。八大以后,在1920年4~11月期间,中央委员会任命了37547名干部,他们被安排在最重要、最艰巨的工作岗位上。其中25249人是响应党的动员奔赴各地的。[16]在国内战争阶段,需要调配的干部数量很大,但是,动员的方式往往收效不理想。1920年九大决议中关于“动员人力参加运输业工作”的“告俄共地方组织书”指出,“运输业现在仍然处于危急状态,根据指令本来应当动员5000名共产党员,但到目前为止,总共才动员了1000名”。其原因,是“地方党组织往往不把最有经验的组织人员、经过考验的优秀共产党员调给运输业”。[17]

1921年十大以后(实际上从1920年底已经开始)进入任命制第二个时期:登记选择+相对任命制。由于国内战争结束,经济恢复时期开始,党的组织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对那些在战时由动员方式任命而实际上不适合领导工作的干部,调动他们的工作;提拔那些最有素养和最优秀的干部到经济、贸易岗位上工作;发挥专家——不仅在国内战争时期已经与党站在一起的专家,还有那些采取观望态度的专家——的作用。这些问题,都要求干部制度进行转型——“转向分配党的力量的新制度,这种制度完全抛弃游击习气,动员的方法,抛弃那种由中央向所有机关派遣干部的方法”,“中央只参与安排综合的、最重要的国家机关的干部分配”。新的组织任务,要求党首先要选拔干部到最重要的岗位,因此需要认真地研究他们的情况、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能力等情况之后,才分配工作。[18]组织工作的这些新要求,决定了任命制第二个时期的特点:大大改进了档案登记,对人员进行比较仔细的选择,用这种方法代替“动员”的方法,同时,开始把委任较低级干部的工作交给下级党的委员会。[19]1921年至1922年初,由中央委员会登记分配部调动和分配的普通党员干部占80%,领导干部占20%,而到次年,相应的数字为54.2%和45.8%。[20]1921年3月十大以后,还进行了多次动员,但是完成情况大大低于预期目标,其原因,除地方党组织不愿放掉有经验、经过考验的优秀党员以外,最重要的,是许多被动员的干部不能胜任分配的工作,也有的党员干部不愿意到艰苦和危险的地方工作,硬性动员甚至导致许多党员退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