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走向武装夺权的十月(第2/5页)

由于八月叛乱的失败,国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在总体上出现了左倾化。极右翼力量因组织和参与叛乱而受到毁灭性打击,事实上不可能再参与政治角逐。主要的自由主义政党立宪民主党因与军事叛乱有牵连而名声扫地,米留可夫等部分党的领导人被要求离开首都去了高加索,不少普通劳动知识分子党员因认为党的领导人支持叛乱是背叛了自由主义原则而退党。新一届临时政府把进行战争、恢复秩序放在优先位置,而在和平、土地、立宪会议等迫切问题上依然无所作为,从而使得工人、士兵和农民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发展,而这在客观上为他们的左倾化创造了条件。现在几乎是无条件支持临时政府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对群众的影响力减弱,他们在苏维埃中的地位下降。而布尔什维克走出了七月事件的阴影,开始对局势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其重要表现就是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中的影响力明显增强。米留可夫承认,“现在王牌掌握在布尔什维克手中,政治钟摆急剧地转向左边”。[119]作为一个政治家,米留可夫看到了局势的本质。

8月底,布尔什维克提出的由苏维埃接管权力的决议案被彼得格勒苏维埃和莫斯科苏维埃所接受。9月9日,彼得格勒苏维埃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对主席团的不信任案,齐赫泽、策列铁里等被迫辞职。稍后,托洛茨基当选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莫斯科市苏维埃主席一职也改由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诺根担任。这一被称为“苏维埃的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发展到其他一些城市,使布尔什维克控制了一些地方的苏维埃。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进展,是列宁在七月事件后调整策略所取得的成功。

布尔什维克修改口号

从二月革命以来,列宁一直把苏维埃视为夺取政权的杠杆。七月事件后,布尔什维克虽然收回了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但它没有放弃争取苏维埃领导权的努力。为了把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从苏维埃排挤出去,布尔什维克需要把这些民主派政党与作为反映群众意愿的组织苏维埃区分开来,需要在最迫切的问题上满足群众的直接要求,同时要修正甚至放弃自己原先的口号。分析七月事件后布尔什维克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策略口号的变化,可以看出布尔什维克在短时间内不事声张地完成了这个调整过程。

战争问题是俄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战争造成的重负和灾难加速了革命的到来,但各种政治力量对战争问题的看法是不一致的。由于美国的参战,已经很少有人怀疑协约国最终将获得胜利。自由主义政党希望与盟国一起战斗到胜利,俄国工商阶层已在考虑如何享受胜利的果实;革命民主派政党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等在持革命护国主义立场的同时,希望尽快从战争中脱身,但在怎样做到这一点上却无能为力。

布尔什维克自1914年8月起就提出了把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并且很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够夺取政权。但怎样实现这个转变并通过这个转变来夺取政权?布尔什维克四月代表会议决议对战争问题的表达是“绝对不允许对‘革命护国主义’作任何让步”,认为“只有至少几个交战国的全部政权转到真正能够消灭资本压迫的无产者和半无产者阶级手里,才能用民主的和约结束这场战争”。[120]在6月22日的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列宁表示:我们“不同任何资本家单独媾和,首先是不同俄国资本家单独媾和。……我们不承认同德国资本家的任何单独媾和,不同他们进行任何谈判,也不承认同英法帝国主义的任何单独媾和”。[121]直到8月初,列宁还是坚持这一立场:赞成和平,但不承认单独媾和,也不进行谈判。支持这个立场的逻辑依据是不太容易理解的,大概当时的群众也不会很清楚。8月初结束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仍然没有提出结束战争的具体主张,只是继续强调“只有国际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导致民主的和平”,“真正民主的消灭战争的唯一方法”就是“工人和贫苦农民夺取政权”等比较空洞的说法。但是,到8月底,这种模糊性就不复存在了,布尔什维克开始采用要求立即结束战争的口号。在8月31日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通过的“关于政权”的决议中,明确提出“立即建议各交战国人民缔结普遍民主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