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争端再起(第2/2页)

这么长啊,的确很长,但,那又跟东南军有什么关系呢?

嘉靖颇有些不解的问道:“这奏折上说的好像不是这个吧?”

杨聪闻言,忍住翻白眼的冲动,耐心的解释道:“皇上,七千八百余里的长城可是要派人驻守的,而西北边军已然裁撤至六万,也就是说,就算西北边军全部上长城驻守,一里还不到十个人呢。鞑子虽然屡战屡败,元气大伤,十万大军还是勉强能凑出来的,他们如果发动偷袭,西北边军就算再英勇善战,恐怕也抵挡不住吧?”

十个人站在一里长的长城上抵挡十万大军!

嘉靖想起这情形,不由目瞪口呆。

这也太荒唐了吧!

他忍不住悚然而惊道:“这如何抵挡的住?”

杨聪微微点头道:“的确抵挡不住,所以,自正德年以来,鞑子屡屡入寇,屡屡得手,这也不能完全怪西北边军,因为西北边军这人员配备本就挡不住十余万鞑子大军。”

这意思,鞑子还得年年入寇?

嘉靖有些焦急道:“那怎么办?”

杨聪不慌不忙道:“这就是微臣留下四万东南军的原因所在啊,鞑子主力一旦集结起来,西北边军还是能探查到的,他们大致想进攻哪里,也逃不过经验老到的边军将领,而且,这会儿西北边镇基本都通过铁路连接在一起了,我们大军的移动速度还是相当快的。鞑子想进攻哪里,被我们探得之后,我们便可调四万东南军前去支援,这样鞑子到了任何一个边镇都是十万对五万,再加上我们的防御设施,他们根本就讨不到什么便宜。”

原来,这四万大军是留作支援用的,嘉靖连连点头道:“嗯,你这法子很好,就是粮饷消耗有点大了,毕竟,原来西北边军也就六万左右,这猛然间多出四万,是个很大的负担啊。”

你个白痴,又被人家严嵩糊弄了,知道吗?

杨聪隐隐提醒道:“皇上,原来西北边军的确只有六万左右,但是,原来每引盐也只有三百斤啊,现在每引盐都加到五百斤了,盐商的收益就等于多了六成多,增加四万大军同样也等于增加了六成多,也就是说,现在的十万大军就等于原来的六万大军,消耗的只是多出来的盐引收益而已,两相抵消之下,并没有造成多余的负担啊。”

好吧,这下,嘉靖总算是听明白了,他直接把弹劾杨聪的奏折往旁边一撇,微微怒道:“这些言官,就是吃饱了饭没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