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赵佶的江山与爱情(第4/10页)

当然,后宫三千佳丽并不能满足赵佶那丰富的感情世界,花儿总是路边香,后来他常常微服出访,寻找自己新的春天。

在烟花柳巷的灯火阑珊处,他回头看见了李师师。

李师师是北宋末年最具知名度的歌妓,在南宋元明的众多笔记和野史中均有提及,《东京梦华录》中便提到:“李师师,本角妓也……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小唱,就是歌妓,以唱当时的长短句即宋词为主,而李师师则是当时无可争议的头牌。明人梅鼎祚的《青泥莲花记》(一部撰写名妓的传记)中则对李师师的情况交代得更为详细,说李师师是北宋末住在金线巷的角妓,色艺冠绝,在政和年间受到徽宗皇帝的青睐,成了皇帝赵佶的小三。

作为北宋帝国的天后级女歌星,李师师和当时的著名文人都有交流往来,当时的大词家周邦彦、晁冲之都有诗词相赠李师师。李师师和大词人周邦彦的交往甚密,是北宋词坛的一段佳话。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在徽宗朝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是北宋末期的大词人,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而在当时“贵人、学士、妓女,皆知美成词为可爱”,是帝国的偶像级文人。

在李师师成名时期,周邦彦已经六十多岁了,初见李师师,老周便灵感激发,填下《玉兰儿》一首来赞美李师师:

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

此后二人交往甚密,对彼此才华的欣赏让他们成了忘年知己,据宋人陈鹄《耆旧续闻》中记载,周词人晚年曾长时间住在李师师的金线巷,弹唱吟和,度过了周词人最欢乐的一段时光,其间周美成曾填词《洛阳春》给这位小了他近五十岁的红粉知己: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依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词中已看出二人关系的亲密,词中的老周对李师师的描述已经超越了美丽的外貌,更加关注这位高处不胜寒的佳人孤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她的未来的关心,希望他的红粉知己能早日找到好的归宿,找个好人就嫁了吧!

而宋人张端义笔记《贵耳集》则记载了周词人与李师师和赵佶之间的一段三角绯闻,更成为了北宋词坛最脍炙人口的佳话。

那夜月半弯,老周夜访李师师,二人交谈正欢,突然丫环来报说皇上也来了。

李周二人都有些慌,虽说两人是忘年之交,但孤男寡女夜处一室,被赵佶撞见恐怕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让老板知道自己勾搭他的小三,自己以后还想不想混了。

随着皇帝脚步声的临近,正门被堵,跳窗不敢,周大词人顾不得自己的文人形象,选择了一个很不雅观的办法——躲床脚。

那晚赵佶心情很好,亲手给李师师带来了江南进贡的新橙。他惊喜地发现,一向冷艳的美人今夜脸上竟然浮现出了莫名的羞涩,如初恋的少女,是另一种绝艳的美。

那晚赵佶在金线巷和李师师温存缠绵呆了很久,三更方离去,可苦坏了躲在床脚的老周。

大词人就是大词人,李师师和赵佶刚走,从床脚爬起来的老周灵感忽来,提笔写下了他词作中的代表作之一《少年游》后方离去: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