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太监童贯的突围(第4/6页)

李宪没能出征安南,赵顼继续派他到西北总领秦凤、熙河边事,二路诸将皆听其节度。此令一出,又是激起千层浪,御史中丞邓润甫,御史周尹、蔡承禧、彭汝等纷纷上书,怎么能让一个太监掌握这样大的兵权?纷纷向赵顼说,皇上你忘了唐朝的杨思勖、鱼朝恩了吗?

赵顼这次没被说服,坚持自己的任命。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北宋帝国在西北永乐城遇受重创,二十万兵马灰飞烟灭,西夏人斗志高昂,要把北宋人插在西北的要塞全部拔掉,永乐城后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李宪修筑的兰州城。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二月和六月,西夏人两次率军数十万(最后一次号称八十万)猛攻兰州十昼夜,李宪部坚守兰州城,让西夏人只能望兰州城却步。李宪将击退西夏人的捷报传到东京,朝中的文臣们却说守住一个兰州有什么了不起的,也值得上报邀功。御史中丞刘挚更是奏请皇帝罢黜李公公,别让他再在西北惹是生非激怒党项人。

所以当力挺他的老板赵顼死后,李宪的春天也就结束了。新皇帝哲宗赵煦上台后,李宪就开始连接被贬,先降为永兴军路副总管,又降为宣州观察使,再贬右千牛卫将军。帝国的文人们既不愿他在西北打仗惊扰友邦党项人,又嫌他回东京碍眼,于是给他找了个好地方——陈州。

一代名将狄青冤死之地,文人们的意思李公公自然明白。

李宪最后和狄青一样,病逝陈州。

最为搞笑的是《宋史·李宪传》对李宪一生的评价,说他“宪以中人为将,虽能拓地降敌,而罔上害民,终贻患中国云”。

既然能拓地降敌,又何来罔上害民,终贻患中国?史官们的逻辑,非常人能理解。

只能说能打仗的太监,在帝国文人的眼中,本身就是一种罪孽。

窦氏兄弟英明神武,但还是免不了总被酸文人拿体貌特征说事儿,而在帝国末期粉墨登场的童贯,比起窦氏兄弟来,先天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首先,童公公虽然是太监,但他是有胡子滴,不多,两三撮,但毕竟是如假包换从脸皮里面长出来的,就凭这点,童公公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避免了窦神兴那样的尴尬。

其次,童太监身材高大魁伟,皮骨强劲如铁(估计身手非凡),脱离了太监的那股娘娘腔,穿上军装就是一彪悍的职业军人,这为他日后在军界立足赚到不少形象分。

作为李宪的门生,李宪生前并没有对这位在帝国日后大红大紫的北宋太监第一人有多大的关照和提携,童贯早年只是随着李公公出生入死在西北战场上奔波,积累了不少的军事经验,而西北也成为了他日后崛起的本钱。加之童贯早年曾经读过几年私塾,肚子里多少有点墨水,最少在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的太监集团是鹤立鸡群,对于太监群体来说,这是一棵文武兼备的好苗子。

但一直到四十六岁的时候,童贯的人生还是看不到什么曙光和希望,依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给事宫掖,帝国不管是新党弄权还是旧党执政,和他一个老太监是搭不上界的,他的恩师李宪早已客死陈州,那里标志着在帝国当一个太监的顶点以及底线。

不出意外,再过几年,他可以申请退休,认养上一两个养子,终老一生。

但是他的命运还是发生了呼叫转移,那位有才的端王爷赵佶当上了皇帝。新皇帝登基伊始,谨小慎微(向太后还在背后盯着),太出格的事也不怎么敢做,但找个心腹太监出宫去搜寻几张字画,还算是正当业余爱好。

有点文化的童贯揽上了这个美差,他不仅为皇帝搜回来了许多奇珍异画,还给皇帝搜回来了一个人——蔡京。

他的属下当时并不解,说现在巴结谁不好,去巴结一个落毛凤凰不如鸡的蔡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