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节 战役收尾(第2/3页)

在巅峰时期,摩苏尔城的奥斯曼军队有近三十万,不过在数年的消耗战中,虽然奥斯曼帝国在不断的向摩苏尔城增兵,不过部署在这里的军队数量一直在下降。在这次战役爆发的时候,部署在摩苏尔城的奥斯曼军队就二十万的样子。结果,十八万守军在南下救援大马士革的时候被明军消灭在了幼发拉底河河畔。而留在摩苏尔城的两万多军人,几乎都是老弱病残,几乎没有像样的战斗力。而且,当时摩苏尔城的百姓在听闻明军已经杀了过来的时候,就开始准备里应外合,配合明军攻占摩苏尔城。

显然,如果当时第二军与第九军采用一些比较有效的手段攻城的话,就算没有炮兵的支持,他们也能够轻易的攻占摩苏尔城,甚至不需要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不过,陈豫却忽视了这一点。其实,这就是陈豫的一个缺点,即他在指挥作战的时候,虽然有的时候能够发挥出很好的创意来,但是在绝大部分时候,陈豫的思想是属于老一代将领的,那就是严格按照战役计划行动,只要条件许可,他绝不会轻易的改变作战安排。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陈豫的这个缺点表现得并不突出,甚至有人认为这不是陈豫的缺点。特别是在日本战场上,陈豫的很多次表现都让人觉得他是个很有主见的将领。不过,这却忽略了一点。在日本战场上,朱祁钰是很少约束手下的,给了手下将领大量自由发挥的机会。而且,当时陈豫是由陈懋指挥的,参加的都是西部战区的作战行动。其实,陈豫这个表现得不算太明显的缺陷,正是他无法步入最优秀将领行列的一个根本原因。可以说,在朱祁钰时代,如同邓茂,杨天奉,顾成林,胡沱,谢正卿这些最优秀的,或者是在某一方面做得最好的将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从来都只把战役计划当作参考,而在实际作战的时候,绝对是首先考虑战场情况的。也就是说,在他们眼里,战役计划其实只是确定了最终的战役目的,如果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而且所付出的代价,所消耗的时间更少的话,那么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改变计划,采用新的战术安排。

当然,不管陈豫这次决定延迟进攻的判断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他最终都完成了任务。第二天,第二军与第九军的炮兵团赶到了摩苏尔城外,虽然两个团所带的弹药并不算充足,不过在数轮炮击之后,摩苏尔城的城门打开了,而奥斯曼军队通过投降的方式来结束了这场战斗。而这也是这次战役行动结束的标志。

在此之前,东部战场上的战斗可以说是最为激励的,而且第三军与第五军,还有第二十二军的配合进攻可以说是无坚不摧的。当然,这对于处于防线前面的数万奥斯曼帝国的军人来说,这只能是他们最为悲惨的一次战斗。

第三军利用强大的炮火撕开了奥斯曼军队的防线之后,步兵向前推进了二十里,随后,步兵转向两翼扩大突破口,并且压缩奥斯曼军队的防区。而第三军的炮兵部队也迅速的跟了上来,虽然重型炮兵团的转移速度很慢,不过也基本上跟得上步兵的推进速度。而轻型野战炮团完全可以配合骑兵作战,就更能够轻易的跟上步兵的速度了。

在第三军想两翼扩张的时候,第五军与第二十二军也迅速的完成了突击。两支骑兵部队在向奥斯曼军队的纵深防区推进了五十里,而没有遇到顽强抵抗之后,也按照战役部署,开始向奥斯曼军队的后方穿插迂回,完成包抄行动。

当时第五军是向东北方向迂回的,他们的任务是切断这个方向上两万多奥斯曼军队的退路,然后与第三军的步兵与炮兵部队配合歼灭这股敌人。对第五军来说,这样的任务太简单,太轻松了,就算没有第三军步兵与炮兵部队的配合,第五军都可以轻松的干掉这两万多敌人,要知道,在第五军征战奥斯曼帝国的这几年中,歼敌超过三万的战役就打了十多次,要对付两万多敌人,这简直就是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