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混乱(第2/4页)

东征结束之后,朱祁钰只留下了三个军,大概十万军队驻守日本。其中,驻守京都,为日本天皇拱卫京城的是第一军,而驻扎在关东平原,为日本王朱祁镇守卫江户的是第五军。另外,第八军负责守卫明帝国在日本的十多处据点与军事基地。可以说,十万兵力非常有限,而且兵力极为分散。仅以江户为例,驻扎在此地的明军总兵力不足两万人,其中只有一个步兵师是防御主力。

三年多内,明帝国先后向日本出售了数以亿计的军火(全都是现金交易,这原本也是榨取日本财富的一种手段)。根据战后统计,三年多时间内,仅军火出售一项,明帝国就从日本获得了至少两亿五千万两白银。而这还没有将那些以货易货的军火买卖计算在其中。虽然,这两亿多两白银,以及用军火换来的大量物资为帝国国内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并且让帝国的军火工厂能够持续运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帝国国库提供了大笔的收入。仅保守估计,三年多时间之内,帝国国库收入中,就至少有两千八百万两白银与对日军火贸易有关系,其中包括了进出口关税,以及工厂的工业税!不过,这也为日本的叛乱提供了物质基础,或者说,是在变向的为日本叛乱份子提供武装。

按照朱祁钰制定的政策,出售给日本的军火都是明军淘汰下来的最差的那一部分。朱祁钰不是不知道日本是个威胁,这个狼子野心不死的国家,只要还在喘气,那对明帝国就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不过,帝国发展确实需要资源,需要资金,不然,朱祁钰也不会急于去征服南洋,控制南洋的市场与资源,更不会率舰队杀入西洋,发动西征了。为了防止日本坐大,或者说,防止明军先进的武器装备落入到未来的敌人手里,朱祁钰早就制定了严格的军火出口规定,而这其中,对日本的军火出口管制是最为严格的。

自京城保卫战之后,明军的装备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特别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武器的改进速度也很快。短短数年时间之内,帝国陆军就更换了三次装备。显然,那些被替换下来的老旧装备不可能再提供给明军使用,如果全都废弃掉的话,那又太可惜了。处理这些武器装备的最好办法就是贩卖到国外去,还可以为帝国创造巨额的贸易收入。而朱祁钰也早就跟帝国军火商人达成了协议,商人贩卖的军火收入的一半将用来补贴帝国军队换装的花费。也就是说,明帝国其实是在利用出口军火的收入来为自己的军队提供更好的武装,换句话说,就是在用别人的钱武装自己。

在对日军火出口方面,朱祁钰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比如,出口到日本的火枪都是最老旧的火绳枪。后来,火绳枪卖完了,才将一批最老旧的燧发枪改装了一番,降低了射程以及射速之后卖到了日本去。不过,三年多来,明帝国商人一直在大量向日本倾销这些原本应该报废的军火,加上日本三足鼎力的局面,让三方军队都急于扩大武装规模,更需要大量的军火,所以,三年多来,明帝国出售到日本的军火超过了许多人的想像。

三年多时间里,光是贩卖到日本的火枪就超过了三十五万支,这已经是明帝国军队数年内淘汰下来的火枪数量的一半!另外,还出售了近一千五百门铸铁炮到日本,虽然按照规定,明军使用的炮弹没有卖给日本,所以日本使用的火炮只能发射实心炮弹,不过,这些火炮的威力仍然不可小视。明帝国出售到日本的军火中,至少有四成落入到了西军的手里。也就说,西军用购买的火器,就足以武装起至少十五万的军队!

“根据我们现在获得的消息,西军叛乱的根源是邓茂将日本皇太子遇害的矛头对准了织田信长,而日本天皇又准备拿织田信长开刀,要为皇太子报仇,所以织田信长不得不反。”何山长出了口气,说道,“现在,日本天皇的五个儿子中,只有小皇子幸免,其他四个儿子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