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节 英勇的帝国骑兵(第2/3页)

日寇一离开大阪城,早就埋伏在周围的第二军骑兵立即出动,开始骚扰日寇,阻缓日寇的行军速度。而这就是陈豫部署的防御战术。虽然,这一防御战术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能够有效的减缓日寇的行军速度,可是,这也让第二军露出了一个极大的破绽,因为,陈豫没有预料到日寇竟然还能组织起一支两万多的骑兵,他将第二军分散行动,这正好给了日寇各个击破的机会!

战斗打了三日,数支营团一级的明军骑兵遭到了日寇骑兵的围歼,除了极为个别的官兵逃出来之外,其他都战死了!蒙受了这一惨痛损失之后,陈豫也发现了问题,知道日寇有大股骑兵在战场上活动,这让陈豫大骇不已,因为在这一情况之下,他已经失去了掌握战场主动权的能力,第二军几乎没有了多余的选择!

此时陈豫也被帝急了,如果他将第二军集中起来的话,那就必然与日寇发生大规模会战,即使第二军有绝对的信心打败日寇的骑兵,可是,日寇骑兵有步兵支持,第二军有胜算吗?如果仍然采用“麻雀战术”的话,那么第二军分散的骑兵将被日寇逐一蚕食掉,甚至还无法对日寇构成太大的威胁。怎么办?

陈豫没有选择的余地,当初陈懋给他的命令是非常明确的,在第三军攻占神户之前,无论陈豫用什么办法,必须要牵制住大阪方向上的日寇援军,协助第三军攻占神户。为此,陈豫不得不放弃了在北面的游击活动,将所有的兵力都集中了过来。不过,陈豫也不是完全被动,仔细考虑了一番之后,陈豫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也是最终能够改变战场局面的决定。他将一半的骑兵分去进攻大阪,打击日寇援军的后方补给线,而自己则亲率另外一半的骑兵,阻击日寇援军!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计划,陈豫分出一半兵力之后,只有一万五千左右的骑兵,而他要对付的是织田信长的两万五千骑兵,以及十多万的步兵。不过,陈豫就是这种有胆量的军人,他的计划只是拖延日寇的进军速度,至于能不能打败日寇,这是步兵军的事情,他的第二军只要牵制住日寇援军就行了!

正是在这一方针下,第二军才重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在陈豫这个“土匪”将军的率领下,第二军一万多骑兵在日寇援军的进军路线上四处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对付日寇。当然,陈豫绝不会笨到与日寇主力进行会战。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利用明军骑兵的速度优势迅速撤离战场,不跟日寇主力对阵!

同时,陈豫分出去的那一半骑兵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十多万日寇援军不可能都呆在一起的,总有负责粮草运送的,总有一部分是没有防御的,总有一部分是弱小的。而这一万多骑兵就专挑这类的日寇对付。一时之间,织田信长率领的这路援军几乎也成了被围困者。粮草补给跟不上不算什么,甚至连落单了的小股部队都要受到威胁。显然,织田信长不得不收缩防线,将部队集结起来,而这样,又严重的延缓了进军速度。可以设想,十几万人一起行军,那速度能快起来才是怪事!

这一路打下来,陈豫也不是处处都占到了便宜,虽然明军的速度够快,不过随着日寇逐渐靠近神户城,留给第二军骑兵机动的空间就越来越狭小了。而对骑兵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的话,那么就等于是被困死在战场上。现在,陈豫就面临这着样的问题。如果他继续挡在日寇援军与神户之间的话,就必然会被冲过来的日寇压得粉碎,可是,他能撤吗?至少,在第三军完全解决了神户城内的日寇之前,他绝不能撤!

无奈之下,陈豫不得不与日寇在神户东北面的宝冢附近展开一次大规模的会战行动,以此做最后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