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节 血肉之城(第3/3页)

明军以排为单位,这是为了照顾近战所做的调整。以往,步兵作战是以伍位单位,一伍十人左右。而现在,明军以排为单位,一排三十人。显然,这能够让缺乏近战能力的明军步兵在近战中发挥出人数的优势。而这次,严广儒也让第六军作好了准备。所有官兵的多余物品全都放到了后方,每人只带了必要的作战武器上战场。因此,每名明军步兵在带了一把火枪,标准数量的弹药之外,还带了一把战刀,以及一面小盾牌。本来大部分步兵都是传统的步兵,所以在有了这些利器之后,他们的近战能力并不差!

巷战是非常残酷的,明军官兵都知道,他们必须要守到天亮。而且,明军在兵力上不占优势,那就要尽量将日寇挡在城外,如果让日寇全部进入城内的话,那日寇的兵力优势就足以压垮明军了。因此,在第一道防线上的明军向后撤退的时候,严广儒指挥防线两翼的明军向城墙坍塌处杀了过去,尽量压缩日寇的突破口,先将放进来的日寇消灭掉,然后再对付外面的日寇。

双方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突破口将决定这场战斗的结果。日寇的弩炮改变了炮击目标,猛烈轰击突破口两侧的明军阵地,甚至不惜伤到自己人,也要将明军打下去。同样的,明军的炮火也全都集中到了突破口去,尽一切力量用炮弹挡住杀入城来的日寇。这里,成为了双方争夺最为激烈的地方。

突破口的争夺战打了足足两个时辰,双方官兵的尸体堆成了小山,然后又被双方的炮弹炸得粉碎,再次堆成了小山,又再次被炸得粉碎。后来,甚至无法从战场尸体的数目上确定双方阵亡人员的数量,因为,很多尸体就只剩下了那么一点,根本无法辨认!

第六军在这里基本上拼了个精光,一万多官兵倒在了这里,连严广儒的侍卫队都基本上消耗光了。如不是军官及时拖住严广儒,恐怕明军就要在这里损失第一个将军了!此时,卫平率领第三军及时的赶了上来,填补了第六军的空缺。虽然,距离天亮还有只有两个时辰,可是严广儒与卫平都觉得,他们不可能守到天亮,城外的日寇还有十多万呢!

第三军虽然也伤亡惨重,不过两万多官兵并没有因为白天的惨烈战斗而有丝毫的惧怕。严广儒组织第六军挡住了日寇向城区深处的突击,而卫平则指挥第三军堵住了日寇突破口的两翼。打了一个多时辰,第三军只剩下了五千多人,副军长也已经阵亡,卫平身负重伤,全军军官死了七成!

到最后,甚至连朝鲜军队都赶了过来,开始协助明军防守。不过,朝鲜军队没有火器,而且战斗力并不高,在日寇面前,他们也不可能坚持多久。

眼见天色就要亮起来了,双方都到了最后拼命的时刻。陈懋闻讯,也带着由运输船队的一万多名水手组成的水军杀到了战场上。明军连最后的预备队都投入了战斗。同样的,织田信长再次组织起他的骑兵,准备发动最后一轮进攻,而且是由织田信长亲自率领的进攻。

眼见天色变亮,可是邓茂与陈豫的两个军仍然没有出现在战场上,卫平与严广儒都有点绝望了,他们已经拼尽了最后一份力量,已经流出了最后一滴鲜血,第三军只剩下了两千多人,军官全部伤亡,第六军更惨,只剩下了一千来人,所有军官中,只有严广儒一个人负伤在指挥战斗。到最后,连陈懋都率领水军杀了上来,可是,援军在哪?

援军在哪?这是所有明军都有的疑问,虽然没有一个明军官兵害怕死亡,在他们跟随朱祁钰远征蒙古的时候,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可是,他们却不甘心死在这里,谁都想活下去,而要活下去,就要看援军什么时候到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