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翠微云雨,冲破禁忌征服李治(第4/12页)

李世民身染风疾,祭祀都未亲临,却要亲往吊祭高士廉,这不仅是出于对老臣亲贵的尊重,也是对高家和长孙家的格外关照。因群臣阻拦无法成行,只得面向南方大哭一场,宣布追封高士廉为司徒,赐谥号为“文献”,陪葬昭陵,并令李治代为前往,以晚辈之礼拜祭。

凛凛寒风中,李世民放声哭泣着,一半是哭高士廉,一半是因为勾起了对长孙后的怀念,在群臣苦苦阻拦下只得洒泪回宫。

可他刚回到立政殿便觉浑身燥热、腹内鼓胀、喉咙生疼,体内便似着了火一般,堂堂贞观天子来不及呼唤宦官,便伏在床边大口呕吐起来——那吐出的秽物殷红可怖,也不知是丹砂还是鲜血!

二、身染沉疴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在压抑中到来,原计划举行的封禅再度取消,这是李世民第三次与泰山失之交臂,对外宣布的理由是泉州海溢、苍天示警,可百官心里都清楚——皇帝病重已无力东巡登山了。

自高士廉去世那日起李世民病情便急转直下,不但风疾之症加重,还引发腹痛、痰喘、呕血、痢疾等一系列症状。发展到这个地步,完全是服食丹药造成的。且不论“灵丹”有没有毒,丹砂、雄黄等皆性热,而风疾症本因虚火虚热、气血不调而生,服食丹药就如同负薪救火,只会越烧越旺;加之在服丹后外出,十冬腊月寒风极烈,他心情悲痛感染风寒,内火外寒双重煎熬,岂能不酿大祸?若不是他久经锻炼体质强健,恐怕当时就呜呼哀哉了。

落到这步田地,李世民仍执迷不悟,只认为这是服丹方法不当造成的,可鉴于病情只好暂停炼丹。

但一切已经太迟,五脏六腑均被丹砂灼害,他再也不可能恢复往昔的生龙活虎。几乎就在同时,中书令马周病逝,大唐又丧一位治国良臣,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好授权长孙无忌为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事。无忌统率三省总揽大政,权势已达顶点,在其之上的只有一个半人,一个是病病恹恹的皇帝,半个是唯唯诺诺的太子。

身体一衰弱,“鬼魂”又趁虚而入,建成、元吉等人的身影又开始出现在李世民的梦境,搞得他夜夜不眠神情萎顿,加上天气渐渐炎热,越发难以忍受,闷居深宫已经成了一种无休止的折磨,于是他离开京城搬到翠微宫居住。

翠微宫位于长安以南的终南山,原本就是为避暑而设,宫殿规模极小,但坐落于半山腰,林木森森、鸟鸣山涧、僻静优雅、景色怡人。李世民初幸之时曾写下诗篇:“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但时至今日,他已没精力游览山间美景,只能在寝宫含风殿中静养,力不从心地望着窗外青山秀树。

李世民渐渐想清楚,自己这病恐怕是无望了,太医们想尽办法也只是减缓病情加重,大限之期已不远矣。虽说早就或明或暗地做了许多安排,他还是对未来不放心,也就是在这种心情驱使下,他向高丽发动了第三次征讨。说来甚是神奇,李世勣得到龙须,疾病顿时痊愈,又精神抖擞地回到朝堂上;不过此番东征李世民却没有任其为总管,转而派了薛万彻。李世民还命宰相崔仁师常驻翠微宫,以便他身在病榻也能掌握军情和群臣奏疏。

转眼间已至夏天,战事却没有太大进展,薛万彻自水路进军历经大小战事数十场,虽无一场败仗,却也没有大捷,高丽军队化整为零征杀不尽,战斗循环往复无休无止,唐军已渐显疲态。天气已越来越热,哪怕在终南山中依旧躲不过暑热,李世民的心情甚是烦躁;唯一聊可慰藉的是,徐惠时时刻刻伴在他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