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东宫易主,最柔弱的李治当上了太子(第4/11页)

“你……”褚遂良的脸立时涨红——刘洎所言不错,魏王固然被皇帝偏爱,李治何尝不受宠爱?这两种爱完全不同的,皇帝对李泰是欣赏器重,李治只是父子亲情,不危及承乾储位,群臣自然睁一眼闭一眼。其实在褚遂良心中,恐怕也不认同李治的才智。

“肃静。”李世民眼看他们要争吵起来,忙开言制止,“你们说雉奴仁孝却也不假,但他性情腼腆年纪又小,恐……”

“陛下误矣!”褚遂良一声呐喊打断李世民的话。群臣尽皆悚然,即便魏徵也不曾公然大呼皇帝错了。

刘洎见缝插针:“褚遂良犯上无礼,请治其不敬之罪。”

李世民拍案而起,正欲发作,却见褚遂良高举笏板,双膝跪倒,郎朗陈词道:“陛下容臣一言……皇帝之位乃是天授,立嫡立长关乎伦常。先前陛下既立太子,便不该偏爱魏王,以致二子相争,太子不安遂生奸谋。今既废太子,若立魏王为嗣,岂不是默许其争位之举?魏王既可遂愿,他王何不争?子孙何不效?臣恐此例一开,我朝皇子争位之事愈烈矣!”

这番话真如雷霆狮吼,大殿上顿时鸦雀无声,刘洎也呆立当场。李世民长叹一声,又瘫软在御座上——是啊!李泰既能争得,别人就不能争?褚遂良的话虽然激烈,但还是给他留了面子,其实恶例早就开了,他李世民的皇位如何得来?这就是上行下效!

“陛下……”一片寂静中长孙无忌又开了口,“立嗣既是国事又是家事,当求两全。承乾虽被废,尚在黔州,子女亦存,皆皇家儿孙。今若立魏王为嗣,陛下能保其不斩草除根吗?”

李世民更是一凛——当初他便屠杀了十个侄儿,承乾也有二子,李泰登基之日难保不会向他们下毒手!

“陛下不见前代七国、八王之事乎?自相戕害,不但自毁社稷,也为千载后人所指。无论承乾、魏王、晋王,都是陛下骨肉,也都是……”也都是他长孙无忌的亲外甥。说到此无忌声音颤抖,“唯晋王谦和孝悌,心地良善。承乾魏王交恶已久,承乾得立则魏王就戮,魏王得立则承乾不免,唯有让晋王继统,皇家血脉才得两全啊!”

李世民见无忌老泪纵横,愈加彷徨——他儿子虽不少,长孙皇后所生却只此三个,已有一个落得被废流放,再生波折,将来他何颜见皇后于地下?不错,唯有心地良善的李治可以包容两个哥哥和侄子,让他们平安度过余生……可李治能当个合格的皇帝吗?

长孙无忌、褚遂良和房玄龄、刘洎都迫切地望着他,李世民推敲良久终不能决断,有气无力道了句:“容朕三思,散朝……”

朝会未能确定太子人选,皇帝又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但态势很明确,多数人拥护晋王,况且有国舅无忌举旗。于是这场朝会后中下级官员也开始蠢蠢欲动,纷纷声援李治,说他德冠天下百姓归心,说他相貌奇异贵不可言,甚至说他生来便有天命之兆。

这类舆论朝廷上下口耳相传,越传越离奇,也不知谁添油加醋编出一个故事,说李治满岁抓阄之时抓了支笔,在纸上胡抹乱涂,竟无意写出个“敕”字,唯天子可作敕书,他若非天命所归,焉能生来便能画敕?一时间晋王的呼声越来越高,大有排山倒海之势。

李泰费尽心机,如今离太子之位仅咫尺之遥,没料到再生枝节,焉能不急?连夜进宫,向父皇保证绝无恶意,又对李治嘘寒问暖,当着父皇面故作关怀弟弟之态。其实李世民内心深处还是更看中李泰,毕竟李治年少才逊,若驾驭不住朝纲,国家社稷尚不可保,何谈骨肉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