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驯狮子骢临《兰亭序》,苦心揣摸取悦术(第2/11页)

“参见陛下。”嫔妃们的问安声格外齐,就像是一个人发出的,媚娘的声音也在其间,她终于学会和光同尘。

李世民只是微微点头,信口道:“朕查看御马,想起昔日带你们游猎的往事,所以叫你们过来陪陪朕。”

武媚双眼一亮,却又随即黯淡。她分明看见每个嫔妃脸上都流露出怀念之色。原来大家都曾有一段故事,她在洛阳的美好记忆不过是百花园中普普通通的一枝,皇帝怀念的往事是与谁一起度过的呢?

燕语莺声并不能纾解李世民的烦闷,因为他记忆中那段往事的女主角已不在人世。他的心事除了长孙后,实在无法向其他人倾诉:松州之战唐军大破吐蕃,松赞干布遣使请求赐婚,已得恩准,唐与吐蕃两大强国争端暂告段落,联姻后应该不会再有大冲突。然而西北仍不平静,两个月前李世民驾幸九成宫,突厥故将阴谋围宫刺驾,虽然叛乱尚未发动即被平灭,时局不稳可见一斑。事后他册封一向忠于唐朝的突厥将领阿史那思摩为东突厥可汗,并赐姓李,支持其在漠南设王庭,实际是利用这支相对汉化的突厥部落巩固边疆。继而他把利刃对准了拓定西域的下一个目标——高昌(西域古国之一,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

高昌国名义上称藩于唐,实际倚仗广袤的沙漠天险割据称雄,又与薛延陀勾手,有窥觊漠南之心。高昌国王麴文泰久不逊于大唐,曾大放朗言:“鹰飞于天,雉窜于篙,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活耶!”为了安定边疆,为了打通一条直通西域的商贾之路,更为了打造万年不破的铁桶江山,李世民必须铲除隐患。他调动当初消灭吐谷浑的兵马,仍以侯君集、薛万彻为统帅,向高昌国发起战争。金戈铁马显英雄本色,不禁令李世民回眸早年峥嵘岁月。如今他身系社稷安危,不能再冲锋白刃取敌首级;而且近两年,尤其东西两次巡游令他身心疲惫,自觉精力大不如从前,即便天子也敌不过衰老!

从九成宫回到长安,李世民一头扎进内苑御厩,来看望那些曾伴他征战天下的“老伙计”,想从它们身上找寻一点儿慰藉,然而当他望见那些欢快的马驹在伏枥老马身前耀武扬威的情景时,又勾起他另一件心事——太子右庶子张玄素禀报,太子骄纵更胜从前,整日骑射游幸酣歌戏玩,甚至组织卫兵击鼓械斗,把打仗当作游戏。

李世民以马上取天下,对儿子们尚武也很支持,不过万事都有限度,若像吴王李恪那样打打猎、练练武是好事;但李承乾的行径几乎可视为黩武。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掌控者,不能仅靠武力,更要有品德和智慧。而承乾不但好勇斗狠,还有一颗固执顽劣的心,自皇后去世没人能约束这个孩子;其实东宫的臣僚人才济济,铮铮铁骨的张玄素、德才兼备的杜正伦、学识渊博的孔颖达、沉稳干练的于志宁,这些无一不是社稷之臣,可承乾弃之如敝帚,独对群小亲昵。

而与之大相径庭的是魏王李泰则越来越出色,他已萌生废立之心,几度试探群臣意向,他们严守宗法底线不肯让步。李世民心里清楚,他们并非迂腐,而是心系社稷,这个王朝已有过一次血腥的悲剧,废长立幼再坏祖制,只怕手足相争将永无休止。沧海桑田,世事轮回,李世民终于体会到父亲当年的无奈……

他孑立于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宫廷,想到这些烦心事便觉苦恼,于是召来嫔妃排遣郁闷。可这些女人岂能为他分忧?即便是自诩长孙后第二的杨淑妃又如何?影子毕竟是影子,李承乾和李泰毕竟不是她儿子。少年夫妻两小无猜,他们有多少旁人莫知的秘密,又一起度过多少个相依相偎的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