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注

[1]简步城,联勤总部决策顾问。此段回忆收录於「时代话题编辑委员会」所编的《离开大陆的那一天》,第150页。

[2]童禪福《国家特别行动:新安江大移民(迟到五十年的报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90~91页。

[3]「蒋介石日记手稿」,1949年5月18日。原件收藏於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院。

[4]本节内关於衡山资料,参见「湖南省衡山县志编纂委员会」所编的《衡山县志》,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

[5]沉从文《沉从文自传》,台北联合文学杂誌社,1987年,第23页。

[6]同前註,第24~25页。

[7]同前註,第55页。

[8]萧瑜《我和毛泽东行乞记》,香港明窗出版社,1988年,第241页。

[9]同前註,第247页。

[10]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香港求是出版社,1947年,第8页。

[11]王鼎钧《关山夺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台北尔雅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12]中国第二歷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56页。

[13]雋义「南京保卫战:宪兵代司令萧山令喋血南京城」,载於中国黄埔军校网(http://www.hoplite.cn/templates/hpjhkz0068.html)。

[14]参见国军歷史文物馆网页(http://museumold.mnd.gov.tw/specific_95_1_1.htm)。

[15]参考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49-1976(Public Record Office Classes FO 371 and FCO21)。

[16]张曾泽「我参与青岛大撤退」,《世界日报》,2009年4月22日。

[17]龙应台访问张玉法,2009年5月7日,台北。

[18]参见《豫衡通讯》第三集,豫衡联中在台校友会,2008年11月4日,第118页。

[19]龙应台访问旅越国军杨蓁,2008年11月29日,台北。

[20]黄杰《海外羈情:留越国军记实》,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40页。

[21]《豫衡通讯》第三集,第35页。

[22]梁华山「香港人口与人力资源分析」,《自然资源》1997年第二期,第10页。

[23]胡春惠主访《香港调景岭营的诞生与消失:张寒松等先生访谈录》,台北国史馆,1997年,第13页。

[24]同前註,第152页。

[25]龙应台访问白先勇,2009年1月21日,台北。

[26]「余英时先生与中国部分流亡知识分子座谈录:中国当代社会诸问题」,「新世纪网页」(http://www.ncn.org/view.php?id=71560),2007年5月7日。

[27]「台湾省各县市街道名称改正办法」第三条。

[28]郑定邦先生口述,由李乾朗教授转述。

[29]李菁「一九四八:瀋阳,那些被改变的命运」,《三联生活週刊》第五一四期,2009年2月3日,第60页。

[30]于衡《烽火十五年》,台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第47页。

[31]胡绳主编《中国共產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260~261页。

[32]杜聿明「战役前国民党军进攻东北概况」,《辽瀋战役亲歷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北京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5年,第551页。

[33]许雪姬访问《日治时期在「满州」的台湾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第325页。

[34]龚选舞《国共战争见闻录》,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第101页。

[35]杨正民《大地儿女》,台北星光出版社,1993年,第56页。

[36]张正隆《雪白血红:国共东北大决战歷史真相》,香港天地图书,1991年,第32页。

[37]同前註,第38页。

[38]卢雪芳《烽火重生》,台北鸣嵐国际智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86页。

[39]王淼生、杨春杰「不能忘却的济南战役」,中国共產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BIG5/68742/144329/144332/8772025.html),2009年2月9日。

[40]桑品载《岸与岸》,台北尔雅出版社,2001年,第12~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