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的蝗虫作风(第2/3页)

这个问题以前咱们是听马克思的。

大概谁都知道马老师的剩余价值理论吧?马老师说,只有物质生产才会产生剩余价值。

有人会奇怪了:照这么说,最赚钱的那些行业,嗯,当官不说,就说律师和搞金融的那些,那些人谁也没有从事具体的物质生产啊,再说最眼前的,商场的售货员,他们也没有从事具体的物质生产啊,他们难道都不生产剩余价值吗?那他们的钱是从哪里赚来的呢?

按照马老师的说法,他们是参与了物质经济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分配。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工人老大哥和农民兄弟生产出来的,律师和售货员他们都是从这里分钱。

当然了,他们瓜分一部分剩余价值也是应该的,人家毕竟也付出了必要的劳动了嘛。

但是,如果我们只把马老师的话当做一家之言的话,我们就会从其他一些一家之言里知道:商品交换是产生价值的,也是增进人民福利的。

对后一点,一般人还好理解,前一点可有点儿绕了。宋朝王安石搞改革,最大的反对派就是司马光。王安石和司马光有一次就财税问题辩论,王安石说如果有理财高手来运作的话,在全国的税种不增加、税率不提高的前提下还能增加财税收入。司马光大骂他胡说八道,说全天下一年生产出来的财富就那么多,那是有数的,张三多拿了就意味着李四少拿,李四多拿了就意味着张三少拿,如果政府收多了,自然意味着百姓拿少了。司马光的道理在当时可比王安石更有说服力,但从现代经济理论来看,好像错的是司马光,对的是王安石。

这也不能太怪司马光,说到底,税收对经济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现代人也很难搞得清楚明白——我提个小问题好了:对一种商品是向生产者收税好呢,还是向消费者收税好?嗯,如果你是生产者,你肯定希望由消费者来缴税;如果你是消费者,你肯定希望由生产者来缴税。但事实是:无论谁缴税,结果都是双方分摊这部分税收。

这就完了吗?还没有。照上面的说法,难道政府向生产者收税和向消费者收税的结果都一样吗?也不尽然,一般来说,谁更缺乏弹性谁就多缴税。还记得《孟子趣说》第一册里讲过的税收的转嫁和归宿的问题吗?

这些问题别说宋朝的司马光不明白,现代人明白的也不多呢,你可以举一反三地想想最低工资法,想想规定的企业和员工共同按比例分担员工的社保缴费,想想对奢侈品征重税的政策,都是看上去合理却禁不起认真分析的。王安石在他的时代里已经算是很有经济头脑的了,他如果能先作改革试点,成功之后再逐渐推广就好了。

王安石的经济思想比不上我们现代人,孟子更比不上王安石,但他好歹认为知识分子不从事物质生产却能吃白饭是天经地义的,认为彭更很过分。

彭更还是嘴硬:“手工艺人们的工作动机就是谋口饭吃,您既然拿他们作类比,难道是说君子研究学问、推行王道,动机也和手工艺人们一样吗?”

彭更这种思想可非常危险,一个发展不好就成了后世中国很流行的诛心之论了。

孟子说:“你管人家动机干什么?人家有功于你,该给人家吃的就得给人家吃的。再说了,如果是你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你对员工们是按他们的工作动机给他们开薪水呢,还是按他们的工作成绩给开薪水?”

彭更真是太单纯了,回答说:“当然是按工作动机来开薪水了。”

孟子说:“好比这里有个工人,把屋瓦打碎了,在新刷完的墙壁上搞涂鸦艺术,他的动机也是为了挣些薪水。那么,你会给他开薪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