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教育课程是什么?(第2/3页)

再简单说说契和皋陶。先说发音,契在这里可不读“气”,而是读“谢”,皋陶也不读“高桃”,而是读“高摇”。契据说是商朝王族的始祖,皋陶则是中国古代第一位法官。

孟子在这里给陈相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历程,先吃饱肚子穿暖衣,然后再来抓教育。原文这里讲“饱食、暖衣”可有人觉得眼熟吗?——我在“梁惠王篇”里讲过俞平伯的一个对子:“凶年饥岁,下民无畏之心;饱食暖衣,君子有怀刑之惧。”当时是在说孟子所谓的恒产和恒心的关系问题,这里讲的文明历程也是在说这个道理的。孟子这番话虽然目的是驳斥陈相“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说法,其实暗含着又把自己那一套“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理论给解释了一遍。

孟子接下来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我只听说过中原文明影响边远落后地区,可从没听说过边远落后地区反过来影响中原文明的。”(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孟子这话是专门针对陈相说的,怎么个针对法,咱们一会儿再谈,首先得说说这句话本身。还得声明一下:这句话我翻译得不太准确,因为要解释清楚什么是“夏”,什么是“夷”,这是要花些工夫的。反正大家也能明白是什么意思,我就不拘泥了。

这话的精神后来成为了中国人长久以来的固有心态。这也难怪,自己文明程度高,自然就看不起那些文化程度低的,这也是人之常情。这类例子很多,我想挑一个有意思的来说说,那就是王船山在《读通鉴论》里对淮南王刘安上书劝谏汉武帝不要南征越国一事而作的评论。王先生就是本着孟子这两句话的精神,观点很是特别。

先来简单交代一下背景。西汉原本疆域很小,全靠了汉武帝开疆拓土才成了一个超级大国。汉武帝这时候要发兵去打南方的越国(越国有好几个,要说清又得很多篇幅,我就从简了),淮南王刘安写信劝谏,说这事很不划算,还是不打为上。刘安这封信《汉书》里收录了,写得非常漂亮,本该介绍介绍,可实在是太长了。当然,刘安门下有的是文章高手,这信很可能是他授的意,秘书代的笔。所以,刘安“写”得哪怕再好,但你要夸他,可不能夸什么“文采斐然”之类的话,那就太不懂事了,要夸只能夸这文章立意好,高屋建瓴、切中时弊,应该收进国史。

王船山评论此事,说刘安居心叵测,出发点就有问题。——这倒是实情,因为这位淮南王后来谋反来着。王船山认为中国南部理所当然应该被占领过来,他的理由很奇特:这是地理形势的必然。中国的地理,北边被沙漠挡着,西边被大山挡着,往南走到头被大海挡着,所以这沙漠、高山、大海围成一个大圈子,这天然就应该是中国的疆域范围,如果这个范围里还有其他的独立政权,二话不说,拿下!而南方虽然多山,可那些山根本不能和前面所说的沙漠、高山、大海相提并论,根本不能构成实质性的地理障碍。再者说了,在这个大圈子里面,人们多有往来,相互之间是会发生影响的,然后引用孟子的这句话“吾闻用夏变夷者”,又给这句话发挥了一下:帝王最大的仁和义都在这个“变”里。看,王船山觉得夏“变”夷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把夷也变成夏,这是一项伟大的帝王事业——王船山虽然是个我很佩服的高人,但他这套理论我可不佩服,只是因为他把孟子这句“吾闻用夏变夷者”发挥得太惊世骇俗了,所以拿来给大家开开眼界。当然,如果你赞同他,那是你的自由。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如果抛开夏和夷这两个特定概念,把孟子这话放大一些来看,意思无非是:发达地区影响落后地区,而落后地区很难影响发达地区。即便拿到现代,也确实是这么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