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孝实在不容易(第3/6页)

然友连忙起身,笑道:“谢谢孟老师关心。今天我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获益匪浅,获益匪浅,真是学到了不少东西!”

孟子也起身行礼,“客气了,您太客气了,呵呵。”

然友突然一顿,歪着脑袋,说道:“可仔细这么一琢磨,怎么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呢?”

“哦——”孟子一怔。

然友叹了口气,又坐下了:“末班车赶不上没关系,我可以借您学生的自行车走,可是,这滕定公的丧事,您还是得再给出出主意!”

“还要出主意?”

“对,还要出主意!”

孟子想了想,终于想起了什么:“办父亲的丧事嘛,世子应该自尽!”(亲丧,固所自尽也!)

然友直听得后脊梁窜凉气:“您的意思是,让世子自尽,然后我们把他们爷儿俩的丧事一块儿办了?”

孟子点点头:“嗯,省得以后麻烦!”

“啊——”

孟子微笑:“坐稳了,别紧张,你错解了‘自尽’这个词的意思。”

——孟子所说的这个“自尽”,各家的解释稍有分歧,但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为“自我尽力”,或者是“自动尽力”,不管怎么样,反正别看见“自尽”两个字就以为是“自杀”。

孟子搜肠刮肚,可算想出了前辈曾子的一句名言。曾子据说是得了孔圣人孝道的真传,是这个领域里专家中的专家。孟子说:“曾子曾经说过:‘父母在世的时候,要依礼侍奉父母;父母去世之后,要依礼埋葬和祭祀父母,这就可以说是尽到孝道了。’”

这句话可是儒家的一句经典名言,《论语》里就有的,原文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不过《论语》里说这是孔子说的。

具体谁说的倒不重要,反正大家都是儒家一家人,很可能是曾子得了孔子的真传,然后又把孔子的一些大道理传给后学,又被孟子学去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儒家讲孝道,这简短的一句话就是孝道的一条最高纲领——不是说吗,做到“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可谓孝矣”,就在孝道一项上及格了,达标了。

——哦,真有这么简单吗?

做到这么三点就能说是孝道啦?

看来不难嘛,曾子行,我们也行,我们也发扬发扬孝道好了!

何止孝道,想做天下第一高手也很简单,孝道只有三条,武功更少,只有两条:第一,打倒对手;第二,别被对手打倒。能做到这么两条,你就是武林第一了。

同样的道理,“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你可知道这一个“礼”字包含了多少内容!儒家“十三经”里有三部完全是讲“礼”的,这三部之中,主要又以《仪礼》和《礼记》详细解说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礼仪规范。这些内容,比现在很流行的金教授讲的那些不知复杂出多少倍,琐碎多少倍。还记得“梁惠王篇”里讲过一个“晏子不死君难”的故事吗,说“晏子进去,把齐庄公的尸体枕在自己的大腿上痛哭了一场,又站起来向上跳了三次以尽臣子哭君主的礼仪”,这就是一种致哀的讲究,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捶胸顿足”,这个“捶胸”和“顿足”本来都是葬礼上的规定动作,什么时候该捶胸,什么时候该顿足,该怎么捶胸,该怎么顿足,什么时候绝对不该捶胸,什么时候绝对不该顿足……这里边的讲究无限多,要是一不小心搞错了,那你可就算“非礼”了。

所以,孟子引曾子的这句“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还是跟没说一样,然友和滕文公他们也想按照礼法规范来办丧事,就是因为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做,就是因为弄不清那些复杂的细节,这才来请教孟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