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风云际会,还是羊入虎口?(第3/9页)

孟子和学生们一起琢磨,这个“宋榜眼要搞性认证”到底是什么意思?

靠了“风语者”的帮助,密码终于被破译了,原来,所谓“宋榜眼要搞性认证”是大家传来传去传变了样,原本的意思是:“宋王偃要行仁政。”

“哦,”孟子点了点头,“是‘行仁政’,不是‘性认证’,看来这倒真是个好消息!”

这年头想行仁政的君主可实在不多啦,既然传来了宋王偃要行仁政的消息,孟老师哪能不动心呢?用个难听一点儿的比喻,孟子听到这个消息,就好比猫儿闻到了腥。

一众学生正在议论纷纷,公孙丑突然惊呼一声:“老师哪儿去了?!”

大家这才抬头,房间里哪里还有孟子的踪影,只见一道蓝光向着宋国的方向呼啸而去!公孙丑追到门口,手里提着什么东西,带着哭腔喊着:“老师——您的鞋子——”

孟老师马不停蹄,直奔宋国而去。

但是,宋王偃行仁政的消息真的可靠吗?

那年头可没有什么权威的大传媒,负责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一句话就可以安定人心。那就只好自己来分析分析这个消息了。

从历史上来看,宋国倒还真有仁政传统。我在“梁惠王篇”里介绍过的以宋襄公为代表的几位宋国领导人确实有过一些与众不同的表现,虽然仁政没有成功,但人家好歹是尝试过的,成与不成是方法问题,做与不做可就是态度问题了。“只要有好的态度、好的动机,那就够了,至于好的方法嘛,嘿嘿,”孟子暗中得意,“那就得等我去帮他们了!”

就这样,孟子来到了宋国。他在宋国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没有记载。是记载失传了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们也不知道。那么,宋王偃行仁政的消息到底是真是假呢?唉,我们一样搞不清楚。

这是一宗无头公案。

按照《史记》里的说法,这位宋王偃不是个行仁政的主儿,反而是个超级大坏蛋。他之所以没有成为像夏桀王、商纣王那样万世扬名的头号坏典型,仅仅是因为当时在他治下的宋国实力实在太弱了。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希特勒是爪哇国的领袖,任他再怎么折腾恐怕也闹不出二战那么大的动静。

《史记》里说,宋王偃大搞扩张战略,向东去打齐国,拿下齐国五座城池,向南去打楚国,拿下楚国三百里的土地,这还不够,还往西边打,打败了魏国的军队。这可真是威风不可一世啊!我们想想,那可是战国时代,大家都知道“战国七雄”,齐国、楚国、魏国都是“七雄”当中的狠角色,小小宋国根本排不上号,甚至很多人还都误以为战国时代只有“战国七雄”这七个国家而已。那么,小小宋国三面作战,连败三个毗邻的超级大国,这难道是睡狮渐醒不成?

宋王偃还很前卫,喜欢搞些行为艺术,用革囊盛满鲜血,挂起来,用箭射,他把这种艺术形式命名为“射天”——是不是很熟悉啊?不错,我在“公孙丑篇”里介绍过商朝暴君帝乙曾经就搞过这项活动。

《史记》里还说,这位宋王偃好酒好色,还不听人劝,谁要给他提提意见,他马上就射死人家。于是,诸侯们给宋王偃起了个外号,叫“桀宋”,意思是说,他的所作所为能和夏朝的末代皇帝、著名的暴君夏桀王有一拼。诸侯们还议论说:“宋国重现了当初商纣王的暴行,咱们一定得灭了它!”

于是,齐国、楚国、魏国,这三个曾经在宋国手下吃过亏的超级大国联合起来灭了宋国,杀了宋王偃,瓜分了宋国的土地。

看看,孟老师很不幸啊,本想投奔一位哲学王,没想到人家根本就是一个虎狼之君!滕国世子前去宋国拜访孟子的时候,孟子就正在这位虎狼之君的虎口里待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