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之二:身是菩提树,还是芭蕉树?(第2/2页)

这一偈和上一偈意思是一样的,不过抄写的时候出了笔误,头两句里的“心”和“身”应该对调一下才是。陈老师说,古往今来这么多人诵读这两人的偈子,好像谁都没注意到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比喻不恰当;第二个问题是:意义不完备。

——完了,就这么四句话二十个字的小东西,被陈老师这么一说,又是比喻不恰当,又是意义不完备,真有这么严重吗?

陈寅恪说了,印度禅学里有不少内容都是讲观身之法的。什么叫观身之法?大体来说,就是你用什么方法来看待人的肉身子。印度人通常怎么看呢,他们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把人的身体比做芭蕉之类的植物。

为什么比做芭蕉而不是比做土豆呢?因为芭蕉这东西有个特点,是一层一层的,剥完一层还有一层,剥完一层又有一层。嗯,大概有不少人没见过芭蕉,那就不妨想想洋葱,还有卷心菜,反正就是这种剥完一层又有一层的东西。要是有谁连洋葱和卷心菜都没见过,那我可就真没辙了。

芭蕉,或者洋葱,或者卷心菜,剥呀剥,一层又一层,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呢?剥到最后,咦,什么也没有了——好好体会一下这种感觉,再来想想我们的身体(别想歪了),哦,原来是空的,什么也没有啊!

曾有人说高僧修炼“白骨观”的功夫,能透视人的骨骼。这可有点儿望文生义,所谓“白骨观”,大体就是上边说的这种剥洋葱的方法,最后要认识到肉身不过是一堆零件的组合,剥来剥去空无一物。

好了,现在清楚了,要比喻肉身之空幻不实,印度和尚们早就用芭蕉之类的东西打过无数次比方了,可如今神秀和慧能也要表达这层意思,看来也没什么新意,但是,他们不是用芭蕉树而是用菩提树来作比,嗯,陈老师问了:这合适吗?

菩提树是什么树?

这种树原本不叫菩提树,叫做钵萝树,因为佛陀当年坐在一棵钵萝树下悟了道,所以树的身份也不一样了,改叫菩提树了。唐僧当年去西天取经,亲眼见过菩提树,他在笔记里对菩提树还有过描写,说这树又粗又高,冬夏不凋,漂亮极了。

陈老师起疑了:这样看来,菩提树应该是“一树恒久远,青翠永留传”,用它来比喻变灭无常的肉身恐怕不太合适吧?这让人想起了一个经典比喻:“队员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加强体能和对抗性训练,这样才能适应比赛中的激烈程度,否则的话,就会像不倒翁一样一撞就倒。”

陈老师下面讲什么是“意义不完备”,然后又再接再厉,考证偈语的由来,我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谁要有兴趣,可以去查查陈老师的文集。第二个故事就说到这里,嗯,是不是很有启发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