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孝道当伦理(第2/2页)

有人可能会问:即便是在家做孝子,那么,在父母生前多尽孝不是很好吗,何必还要讲究死后那些劳师动众的繁文缛节呢?——我们现代社会很推崇这种观念,宣传生前多尽孝,丧事要从俭,这是一点儿错没有的。但古人讲究厚葬也自有他们的道理。

那,这是因为古人的鬼神观和来世观吗?——有一定的关联,但说到底这还是为现实服务,为政治服务的。这就不得不讲讲周代的宗法制。简单举个例子:比如,第一任周天子一共讨了三个老婆,生了六个儿子,等他死了,这六个儿子里谁来接他的班呢?是考试?是比武?还是抽签?都不行,那就乱套了,按照严格规定,他的正妻生的大儿子,即所谓嫡长子才是合法接班人。好了,嫡长子接了班,然后这位嫡长子(第二任周天子)又讨了三个老婆,生了六个儿子,等他死的时候,他的正妻生的大儿子又会接他的班成为第三任周天子,往后就依此类推。这个正妻大儿子的系统叫做“大宗”,其他那些儿子们都叫“小宗”。周朝人尤其讲究祭祖,第一任周天子生的老二、老三一向跟老爸关系不错,有一天,两人一合计,老爸死了这么长时间了,很是想念,唉,祭奠他老人家一下吧!

人家的祭奠可不像老百姓那样在坟头上烧点儿纸钱就完了,那可是个无比盛大的活动。可老二和老三虽然有这个想法,却不能真正去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这个权利。

啊?!难道做儿子的还没权利祭奠过世的老爸吗?——的确没有,只有老大才有。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大宗”才有。

可是,只有嫡长子才能祭祖,这不是不合人情吗?非也,其他儿子其实也是可以去祭祖的,但一定要在嫡长子的带领之下才行。如果自己要单独祭祖,那就等于不合礼法。

再拿老二做例子。老大接了班,当了新任的周天子,老二和其他兄弟一起早已被分封到全国各地做诸侯了。老二被分封到了齐国,做了第一任的齐王。(严格说是不能叫“王”的,只能是“公”或者“侯”什么的,不过到了孟子生活的时代诸侯国君多僭越称王了。)这位齐王讨了三个老婆,生了六个儿子,接班的方法和周天子的“大宗”系统一样,照样是大老婆生的大儿子接班做第二任的齐王,依此类推,这一支就是齐国的“大宗”,而其他子弟就是齐国的“小宗”。齐国的小宗也没有单独祭奠第一任齐王的权利,而只有在“大宗”的带领下才能参加祭祖活动。

第一任齐王所生的六个孩子里,嫡长子接了班做了第二任齐王,另外五兄弟被分封到各自的采邑,成为卿大夫,在他们这个卿大夫的更小的系统里,也一样再分“大宗”和“小宗”。依此类推。

明白了这种宗法制度,我们就能想象得到祭祖的意义了:如果要尊奉祖先,就要隆重祭祀;如果要去祭祀,“小宗”就得听“大宗”的——在齐国的祭祖是齐国的各个卿大夫都得紧跟齐王,在周王室的祭祖是各个诸侯国的国君都得紧跟周天子。所以,孝道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在上本书的最后讲到孝道,当时说“在后文当中会有细说”,现在就是细说之一,孟子后文里还有不少谈及孝道的,咱们随到随讲好了。

明白了宗法制度的大概结构,我们就会明白,所谓“孝道”在那样的社会里是带有很大的政治意义的:与其说是情感,不如说是现实;与其说是伦理,不如说是政治。到后来封建社会解体,中国进入漫长的专制社会,孝道也就失去了它原来的生存土壤,而又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现代社会有人讲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恢复中国古代的孝道,这些人的用心虽好,却忽视了孝道之所以成为孝道的历史背景。我们不妨想想,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孝顺父母,可人家外国人也没有鼓励孩子去虐待父母啊!那我们这个“孝道”的独到之处到底在哪里呢?——在中国古代从宗法制度而来的政治意义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