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好,八股更好(第2/3页)

那么,最厉害的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的呢?是明朝。

一提明朝科举,大家马上就能想起八股文是吧?那么,我这一给科举平反,就索性平反到底吧。

——八股好!

我们批判了这么多年的八股文,有点儿批大发了。

我刚说过,科举制度基本上就等于是职业官僚培养的MBA,你说它钳制思想也好,说它禁锢人性也好,但它真的给整个中国官僚系统塑造了一个基本无障碍的沟通平台,这确实就是美国MBA的教育方式。这就是科举制度的优势所在。

而八股的优势更好理解。八股取士有些类似于现代的标准化考试。

大家知道,科举考试是写作文的,可作文这个东西,拿一篇给你,你说它是好是坏,是七十分还是一百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别说古代科举,就说现代高考,不是有人做过试验吗,把语文考试里同一份作文卷子拿给不同的老师评分,结果差异非常之大。

我前边说过,就豪放词来讲,我喜欢辛弃疾胜过苏轼,我不喜欢文人气太重的文章,所以呢,如果我是考官,徐志摩是考生,就他写的那散文,我肯定不会给他及格,要是张爱玲的考卷那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她早年的东西,在我眼里就是小情小调,叽叽歪歪,于是我大笔一挥——不及格!

大家看看,就连徐志摩、张爱玲这样的名家巨匠,落到我这样一个又昏庸又自以为是的主考官手里,不是一样的不及格吗!当然了,如果哪位考生事先把我的文章读得很熟,考卷上模仿我的文风,再引用两句,我看了一高兴,虽然他写的有点儿狗屁不通,我还是大笔一挥,给他个九十八分。

所以说,考作文这种东西,判分高低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

如果是考数理化,判分容易,可科举就是考作文(说明一下:古代有些考试还是考理科的),怎么解决判分的人为影响问题?

虽然做不到绝对的标准化,也要尽可能地向标准化靠拢,这,就是八股文。

所以,我们又有了一个自豪的理由:标准化考试我们中国人早在明朝就有了。八股文一写,按照几个步骤来,开篇写什么,接着写什么,规矩很严,到判卷的时候呢,开篇第一股写得合标准,给十分;第二股写得不好,这十分不给。这样一来,判卷不就更有标准可循了吗?当然,作弊受贿什么的不在讨论之列,那是另外的问题了。

至于说到八股文钳制人的思想,嗯,这怎么说呢?

总研究这东西吧,对人的思路肯定是有影响的,但是,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是不是大到不得了的地步,乃至我们应该把许许多多的罪名冠在八股文的头上?呵呵,我看也未必。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句话可是真理。不怕规矩多,就怕你水平不够。

这就像那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道理类似。好,我还就举写东西的例子来说,八股文规矩再苛刻,也苛刻不过格律诗,可大家看看唐诗、宋词,不是照样一大堆的经典吗!

八股文无非是一篇文章拆成八个部分,每个部分按要求走,是破题还是收尾,仅此而已,说实在的,没什么复杂的。可你知道格律诗的规矩有多复杂吗?学过格律诗的可以略过我这一段不看,没学过的我就让你们开开眼界。

一首律诗八句话,每两句一组,一共四组——八股文不是八股吗,这是四股。四股分别也有名字,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还有别名,我就不讲了。这四联中,首联要“起”,就是破题,颔联要“承”,就是承接上文,颈联要“转”,就是要从这里开始有转折了,尾联要“合”,就是把整首诗一收,结束。所以,别以为律诗那八句话可以随便写,那全是有规矩的,这个“起承转合”就和八股文的标准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