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〇章 士无良 夜行船 蛮兵骄(第2/7页)

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是北四南六,将来若是有变,是不是来个三七、二八什么的?

刀笔刀笔,有时这笔杆子力量颇大,在合适的时机就可以变成勒索敲诈的工具,能为自己带来富贵荣华。

就算是李孟这边的事情没有成功,那我江南文人在天下失声之际,慨然陈词,怒斥逆贼,这不是大大的忠义,大大的铁骨铮铮吗。

算来算去,这真是有赚无赔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颜继祖深知这些江南士人的劣根性,所以提前和李孟做了个报备,这就是他的投名状,文人要投靠李孟,自然就要拿出文人能做的事情来。

对于颜继祖和李孟的关系来说,颜继祖能不能拿出一个有分量的投名状其实并不重要,只要他能做出一个姿态来,李孟就会欣然接纳。

毕竟颜继祖是整个山东的行政首脑,并且有在中枢和地方上极其丰富的行政经验,这些可是无比宝贵的财富,对目前武重文轻的胶州营来说,实在是太需要了,至于当年在朝廷提过什么“攘外必先安内”的话语,就让他随风而去吧。

等到江南言论大起,更显出来这颜继祖的远见卓识,这直接就是一份功劳,不过事情的起因却稍有不同,这事情是阮大铖鼓动的,他只是在南京散出一些消息,恰到好处的点醒诸位书生,此时骂娘,非但没有坏处反倒是大大的好处。

这让那些慑于兵威的书生文人们顿时是恍然大悟,然后就是蜂拥而上,先狠狠的说上几句,然后就等着李孟这边来收买了。

颜继祖的判断是自发,但实际的情况是有人在背后推动,也就是这等小小的区别,事情的结果完全没有区别。

所谓江南文士因为资本主义萌芽和商业传统产生的自由风气,所以敢于直言,对天下事发表意见的话不过是妄谈,整个舆论完全是被几名大佬操控在手中,为了某些私利的目的,可以借助种种手段来影响。

比如说此时的风潮,就不过是阮大铖在南京城中小小的推手,就立刻是有了这样的局面,江南文坛的风气不光是此时如此,上溯下推,都可以依稀见到影子,只不过手段略有变化而已。

巡抚颜继祖贡献上这个计策,自然也有相应的对策,他说的也很简单,自然是武力威慑,金银接纳。

下面那些走卒不用理会,只需要把那几位幕后的推手理顺,万事迎刃而解,颜继祖当年也是天下闻名的东林高士,在南京城中人头熟悉的很,自己请命活动,很有信心马到成功,大不了做个中人和阮大铖谈谈条件,看看他想要些什么。

颜继祖出发之后,李孟心中却有些烦躁,他在南京也有自己的关系网和眼线,可这次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从前胶州营在南京的活动和舆论,都是通过那位南京兵部侍郎吴嘉卫来运作的,可这吴嘉卫的身后却是福建的郑家,自从李孟收回兵船,并且在沿海港口大肆修建要塞之后,尽管双方的生意做的很顺利,可暗处却回不到从前那种友好的状态了,大家彼此提防。

这兵部侍郎说话自然也就不那么不偏不倚了,让李孟控制南直隶,进而控制江南,那郑家的势力范围和生意地区大部分不是在山东兵马的威胁之下,就是在其控制之中,那样的话,郑家的命脉差不多都是被李孟握在手中了。

本来双方都是参将的级别,地方上几府的势力,而今李孟已经可以撼动天下,可郑家仍然是个海寇招安的参将,你让郑芝龙心中怎么能高兴。

此次天下文人失声,最先跳出来的正是南京兵部侍郎吴嘉卫,那时候阮大铖还没有暗地里面策应。

这吴嘉卫的如此表现,倒是让很多人的怀疑烟消云散,本来吴嘉卫的几次建言表态,虽说最后的确是达到了目的,可始终是山东兵马得了最大的便宜,是不是故作直言反倒是鲁地的暗桩,已经有这个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