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他强任他强,轻风拂山冈(第7/21页)

工业国的领空是主场

其实美国发动地面进攻的可能性为零,我们只是基于料敌从宽的原则推演一番,顺便当个娱乐。美国人的强项是海空军,自然是从天上来,动用轰炸机、巡航导弹、舰载战斗轰炸机,进行战略轰炸,打击我们的军事力量、工厂和基础设施。这才是中国本土防卫的重点。

从中国周边环境来说,美国加上日、韩、中国台湾等潜在盟友的空军,在东亚可以调集的三代以上飞机在今后10年内还将明显超过中国,甚至有2~3倍的数量优势。如果美国愿意暂时放弃世界其他地区的控制,集中全部海空力量,对中国进行一次全面空中作战还是可以的。美国最近推出的“空海一体战”就是基于这样的设想,美国也有这方面的经验,“二战”后期美国曾经编组过拥有16艘重型航母、20余艘护航航母的第三舰队,在莱特湾海战中一波攻击就摧毁了日本联合舰队全部剩余力量。

不过,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口号一直是:“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这个口号是否能实现暂且不论,两场局部战争的烈度之和,和打中国比起来,也远远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冷战后的工业实力此消彼长,美国已经没有当年那么足的底气了。

此前美国入侵伊拉克,打阿富汗,对付的都是武器全靠进口的农业国,所以在打掉对方少数进口飞机和防空武器后,空军可以随意耀武扬威,打“零伤亡”战争。有了充分的制空权,美军甚至把陆军用的105榴弹炮装到C-130运输机上,把这种飞机速度慢当做优势尽情地利用,不过这种玩意儿只要碰上什么战斗机就完蛋了。

1999年,美国空袭南联盟,是近年来美国攻击过的最有工业实力的国家。冷战期间,南斯拉夫独立于美苏,左右逢源,是东欧原来的农业国中,工业化水平较好的一个。南斯拉夫造的自动武器在世界上颇受欢迎,说明它的产业链已经达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水平。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前夕,已经可以自行制造空对空导弹和靶弹,在世界上也算数得着的国家。

所以,尽管南斯拉夫解体前也只有2000万人,解体后的南联盟只有1000万人口,只有15架相对现代化的Mig-29战斗机和100套老式萨姆导弹发射架,北约还是如临大敌,投入了1200架飞机,包括F-117、B-1和22亿美元一架的B-2轰炸机,来对付只有12万人的南联盟军队。在轰炸中,北约使用了100%的制导武器,而1991年空袭伊拉克时只有9%。这除了体现制导武器的进步外,更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国对一个工业国防空力量的忌惮,不愿意用抵近攻击来冒险,宁可多费昂贵的导弹。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南联盟在轰炸中损失掉大部分萨姆导弹和Mig-29之后,并没有像伊拉克那样彻底放弃空中战场,也没有闭着眼用高炮乱轰,而是把多余的空对空导弹改造为地对空导弹,在短短的几周内设计制造了100多套代号“投石器”的防空导弹系统,有效地威胁了北约飞机,迫使对方设计复杂轰炸路线,降低了轰炸效率。

北约连续炸了南联盟几个月,也没有给南斯拉夫军队造成真正的伤害,坦克、车辆损失只有十几台,北约始终没敢对这个1000万人口的国家进行地面干涉。美国部署在科索沃附近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从来没敢飞入南联盟境内,北约倒是派了不少兵力保护这些“阿帕奇”免遭南联盟军越境偷袭。

从工业水平来说,今天中国的工业规模几百倍于南联盟。美国有隐形飞机,我们也有;美国有巡航导弹,我们也可以造。我们的防空火力配系比美国还完整,只要高兴可以把订单发到富士康去大规模量产。美国如果打算对中国进行全面空袭,怕是可以欣赏到导弹打出来的焰火晚会了,只是恐怕没人能活着回去讲给儿孙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