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卷(第3/12页)

王仙芝的大军先后攻克曹州和濮州,这个时候,王仙芝的“同行”黄巢也率领一部人马前来投奔王仙芝。黄巢富有谋略,能文能武,家世富豪,有雄厚的财政力量做支撑,王仙芝自然是“倒履”欢迎。由于唐朝在民间的不得人心,王仙芝起义军规模越来越大,山东一带其他的起义军也相继加入王仙芝的队伍中,他们“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当时在山东地面上流传着一句谶语,说是“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等到王仙芝起义后,这句话被许多人是王仙芝等“暴民”“造反”的先兆。其实这句话我们听起来非常的耳熟,对了,就是元朝末年红巾军大起义时的那句著名童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估计就是从这句话上变种而来。

唐朝政府虽然腐败,但也还知道“覆巢之下必无完卵”的道理,得知山东一带“暴民作乱”,非常的害怕,必须围剿这些“乱匪”,不然大家都得完蛋。唐朝先是派出天平节度使薛崇出兵“剿匪”,但被王仙芝打的大败,唐朝又征调河南、山东等五道兵力前往对付王仙芝,由平卢节度使宋威为“剿匪总指挥”,节制河南诸镇,统一行动。要说宋威也确实不是吃干饭的,和王仙芝打了几仗,占了一些便宜。好在王仙芝还是个聪明人,也许是农民有着善长“游击战”的天赋,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这些游击战略我们听起来好耳熟啊)。

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 876年),王仙芝把部队从山东战场转往河南战场,避开宋威的主力部队,攻击唐朝兵力比较薄弱的河南和山东交界一带。要说王仙芝还真有些战略眼光(这也许是黄巢出的主意),河南地处中原四面通风,进退自如。果然,起义军一路西进,连克阳翟、郏城等地,锋镝直指洛阳门户汝州。几仗下来,全歼汝州的唐军,活捉唐汝州刺史王镣,取得起义以来的重大胜利,这场汝州之捷也标志着农民起义军的影响从之前的“省级”晋级成为“国家级”,不再是单纯的地区性质的起义,而是全国性的大起义,这也是黄巢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三

汝州一失,东都洛阳便直接暴露在起义军的攻击范围之内,洛阳可是唐朝的第二国都,地位类似于明朝永乐以后的南京。汝州失利的噩耗传来,洛阳大震,东都百官蜂拥出逃,一片混乱。唐僖宗得到消息,可把这个顽皮孩子吓坏了,他也知道这帮农民的厉害,怎么办?硬打不如招安,下旨赦免王仙芝的“罪过”,并许诺封给高官。(唐僖宗这样的顽劣儿童会有这样的智识?估计还是田令孜在幕后捉刀。)

哪知王仙芝根本没有理会这次招安,有可能是王仙芝觉得自己的筹码还太少,闹的越厉害,讲条件的筹码就越多。王仙芝没有去取洛阳,率众攻打郑州,结果吃了一个败仗。又转战湖北,连克邓州、唐州、郢州、复州,这一年的年底,王仙芝的起义军攻克荆襄重镇江陵。王仙芝决定东向进军,这时王仙芝的威名已经传遍大江南北,唐军一听王仙芝来了,要么死守,要么逃跑。

起义军又连续攻下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申州(今河南信阳)、光州(今河南潢川)、庐州(今安徽合肥)、寿州(今安徽淮南)、舒州(今安徽潜山)等地。王仙芝的势力急骤膨胀。在这个时候,王仙芝觉得是到了“金盆洗手”的时候了。王仙芝“见好就收”,通过在押的前汝州刺史王镣和唐朝的蕲州裴渥取得,并通过裴渥与唐朝政府谈判,准备接受唐朝对他的二次招安。唐僖宗也被王仙芝打烦了,耽误了他好多玩马球的时间。王仙芝愿意受招安,当然要顺坡下驴了。这次王仙芝得到的是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一职,并实授蕲州刺史。王仙芝得到消息后非常兴奋,觉得自己已经修正成果了,后来的宋江所走的道路和王仙芝几乎如出一辙。可笑的是,之前在汝州被王仙芝活捉的王镣和不久前还和王仙芝是敌人的唐蕲州刺史裴渥都出来祝贺王仙芝“高升”,大摆宴席、互相敬酒称兄道弟肯定是少不了的,这等场面何等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