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论夺情(第2/2页)

“老兄之出与不出,非我所敢知也;出之有济与否,亦非我所敢知。区区之愚,但谓匆遽奔丧、不俟朝命,似非礼非义,不可不辨”;

这等于是口沫横飞骂了大半天,还不解恨,临走前再重重揣上一脚。俗云忠言逆耳,又云打亲骂爱;我讲了一箩筐道理,自然是希望你迷途知返,再度出山。但是,希望你出山,并不是认为你“一出有济”,就能扭转颓局。地球缺了你照样转悠,大局没有你也不至于立马崩溃;我希望你出山,不过是笃于友道,不忍看到你成为一个“非礼非义”的人而已。前面的斥责,未尝不能理解为诤友激愤的劝谏,对稍有气量的人来说,剔除掉那些过当的成分,尚可视为爱之深恨之切的激将法。而且,内心深处,未尝不能将之转化为一种被需要的虚荣;毕竟,我再愚再不肖,前线还是需要我,国家还是需要我。可是,最末这句“出之有济与否,亦非我所敢知”,竟将曾国藩聊以遮羞的最微薄的一点虚荣(自尊)也尽行剥夺。你让他脸往哪儿搁?一般来说,骂人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左宗棠前面骂了那么多,骂得那么狠,其目的无非就是让曾国藩赶紧回到军队中去。然则,骂到“老兄之出与不出,非我所敢知也”,立即打住,转而说几句软话,如“老兄之出必有济,则我所敢知”之类,恰如给曾国藩递上一根竹竿,他难道不感激万分的“哧溜”一声就滑下台来,还非得呆在上面遭受臭鸡蛋西红柿的袭击?左宗棠偏不,他反而要将整个台子都拆掉,逼得曾国藩只能从那高台之上直生生摔将下去,跌得个鼻青脸肿屁滚尿流。人,或多或少,都有点自尊;曾国藩作为宋学出身的高官,自尊指数更当高于平均指标,至此,一点自尊都不给他留下,他不和左宗棠绝交才怪呢。

绝交,首先就要绝音问,故左宗棠此信发出后,曾国藩就没给他回信。事后,左宗棠也发现这番话说得太狠了:

“涤帅自前书抵牾后,即彼此不通音问。盖涤以吾言过亢故也。忠告而不善道,其咎不尽在涤矣”;

“忠告而不善道”,即能刚不能柔,得理不饶人,正是左宗棠一贯的风格。这时候的曾国藩,尚未完成由申韩之学向“禹墨为体、庄老为用”之黄老之学的转变,故不能即刻原谅左宗棠的“不善道”。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守墓“读礼”,曾国藩的人生境界陡然提升,其术愈柔,其道愈广;咸丰八年六月,奉旨援浙,他经过长沙,与左宗棠在一周之内数次深谈,并集“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为一联,请精于篆书的左宗棠书写,遂“交欢如初,不念旧恶”。

两年后,发生樊燮事件,曾国藩帮了左宗棠一把。在谕旨密询如何使用左宗棠,“俾得尽其所长”时,曾国藩复奏:

“当此需才孔亟之际,或饬令办理湖南团防,或简用藩、臬等官,予以地方;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图报,有裨时局”;

一年后,朝命曾国藩节制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省军务,他一面力辞,一面极力保举左宗棠:

“(左宗棠)其才实可独当一面,应请皇上明降谕旨,令左宗棠督办浙江全省军务,所有该省主客各军均归节制”;

旋即奉旨:“浙江巡抚著左宗棠补授”。

经过“夺情”、樊案两次风波的考验,曾、左二人的关系在此时达到最为融洽的程度。尤其是曾国藩,不但做到了“不念旧恶”,还做到了左宗棠挽联所谓的“知人之明”,并由此体现“谋国之忠”的襟怀。但是,过此之后,曾、左这对命中注定的“冤家”因公因私两度交恶,又着实印证了左氏挽联所谓的“攻错若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