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第2/5页)

可是任何人以为唐朝的太后变成了大周皇帝,仅在装饰门面,在各种事物上加入比较鲜明的女性色彩和美术情调,则是绝对低估了武则天的“革命”。

中国史学者通常以为唐高宗李治软弱无能,才引起这段“女患”。《旧唐书》云“帝自显庆以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现在看来,他所患的好像是高血压,也妨碍其视力,有多年历史。所以倚赖武则天判断书牍,又让她“垂帘听政”,在皇帝宝座之后得悉召对臣下的谈吐,已分别开始于650及660年间施行,除此之外现存史料不能证实他在长期做傀儡皇帝,况且他的好动好改变,与武后不相上下。武后执政期间改年号十六次,高宗就改了十四次。最后在位五年每年年号不同,为从所未有。他曾决定率兵御驾亲征高丽,因武后苦谏而罢。他又与武后相随幸东都,游曲阜,封泰山。到临死的那一天还准备登则天楼门,只因气喘不能上马而止,但仍在殿前完成宣读大赦仪式。他又建造蓬莱宫、合璧宫、九成宫和镜殿,都具有打破传统的作风。他之准备封皇太孙,既无前例,他就称“自我作古”,也就是说让我来创造这段历史成例。李治又曾说“炀帝拒谏而亡,朕常以为戒”。通常历史家以武后之殿试是中国考试制之一种里程碑,其实公元659年高宗李治“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有了这么多的事迹,可见得他纵听任武则天,让她专擅,不能就算庸碌。而且高宗在位三十四年,已经一再在臣下面前标榜他的皇后就是他的分身,他们两人自称“天皇天后”,时人谓之“二圣”。所以他生前已经替武则天留下了一个合法的地位。他一去世,遗诏所称,太子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已经有了皇帝一般敕旨的力量。所以有些高宗朝官,如大理丞(最高法院法官)狄仁杰以后就仕武则天好几十年,并未被视作为变节。

可是这种安排,到底不是举朝上下所能称心如意地接受。况且过去高宗自己被立为太宗李世民之嗣,就曾费过一番周折。只因长孙无忌的竭力支持才能在困难中通过。长孙无忌是太宗文德皇后之兄,高宗之舅。唐朝初年曾策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皇位,再度支持高宗嗣位后已是三代功臣,两朝元老,为宰相三十年,又兼太尉,也俨然有汉朝外戚之任大司马大将军的声望。只是他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被高宗臣下诬构,流窜黔州,后来又被逼自杀。有了诸如此类的事情作背景,武则天也知道自己过去几十年的擅权,“黜陟杀生,决于其口”,现在要只身对付满朝的明争暗斗,不能不采取主动的地位。

高宗去世之后不久,首先发生问题的,为儿子李显。他虽被立为皇帝,未有实权。在这时候他封皇后(即后来生事的韦后)之父韦玄贞为侍中(侍从室主任),但管重要任免的中书令不肯与。这不仅是官衔禄位问题,而是因为侍中是举足轻重的官职,又派与于另外一位皇后的父亲,势必与太后冲突。这也基于中国传统政治,真理由上而下,皇权既无法合理化,也不便分割之故。这事也确引起武则天对李显不满,而成为谪废他为卢陵王的主因。不久即有李敬业在扬州以兵反。敬业是攻高丽宿将李勋之孙,他这时被谪降,意态怏怏,也纠合一群对朝政不满意的人在东部举事,看样子他没有真正“勤王”的诚意,他的叛变不出三月而平。但是他的讨武则天檄,为骆宾王所作,是骈文中的名著,经过广泛的传诵。内中提及“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已经把正反顺逆的李唐和“伪武”之阵容划分得清楚,很有宣传的功效。文中又激劝唐朝旧臣用对高宗李治的君臣父子之情,去清算武则天。文称:“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更有煽动性。如此就使武则天只有更走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