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的统一(第5/9页)

那么,不忙着打仗,不忙着拓土,大部分时间齐君都在忙什么呢?原来他们在赞助学术研究。百家争鸣从春秋时代的一盘散沙,演进到战国时代的各家理论逐渐完善并且相互融合,齐国的贡献不可小觑,甚至我可以拍胸脯保证,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十个里面有九个得到过齐君的赞助。赞助方式是什么呢?那就是开学堂、请讲师、提供场地和经费让大家坐下来一起研究和辩论。

齐国所开的学堂,名叫稷下学宫。这个“稷”字,是指齐国都城临淄的一处城门,“稷下”就是稷门附近的意思。这座高等学府肇建于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代君主田午时期,田午不是正当继位的,而是杀了自己的哥哥齐侯田剡,还有侄子田喜,篡位为君的。田午死了以后,谥号为桓,史称齐桓公(不是三百多年前的春秋霸主齐桓公)、桓公午,或者蔡桓公——成语“讳疾忌医”就是由他的事迹产生的,他因为不听名医扁鹊的良言相劝,最终病到无药可救,一命呜呼。

大概是为了掩盖自己篡位的恶名吧,这位桓公午创建了稷下学宫,满世界搜罗各派思想家,想通过大搞学术赞助来给自己换得个好名声。这座官方学院就此建成,一直延续到齐国灭亡,其间产生了大批名闻天下并且影响后世的大教授,比如儒家的孟轲、荀况,法家的申不害,纵横家鲁仲连,还有就是阴阳家邹衍。

邹衍,听名字就知道他是邹国的公族后裔,邹国虽然被楚所灭,但地近齐、鲁,最终土地还是落到齐国手里,所以他也可以算是齐国人。此人生卒年不详,根据资料来看,大概略晚于孟子,跟鲁仲连和名家的公孙龙是同时代人。据说邹衍已经彻底想通了上天的奥妙,所谓“言尽天事”,所以当时人送他一个外号,叫“谈天衍”——当然啦,是说他专门讲解天的道理,不是说他喜欢闲聊,说什么今天天气很不错之类的。

这位“谈天衍”综合了前辈关于阴阳五行的研究成果,推出了自己的全新理论,一种叫“大九州学说”,一种叫“五德终始说”。“大九州”什么的与本书主题无关,暂且不论,这个“五德终始说”听上去很厉害啊,究竟说的是些什么呢?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是很花哨的,作为宇宙基本元素的五行并非静止不动,它们随时随地都在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就好像阴和阳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一样。阴阳家们说五行有生克,所谓生,就是指某一行凝聚得多了,就会从中产生出另一行来;所谓克,就是指某一行会影响甚至克制另一行。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克来生去地形成了种种复杂关系,于是宇宙万物就都因为这些生克而产生出来,并存在下去,或者演化,直至消亡。五行的生克规律是: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这其中某些关系很好理解。比如水生木,就是必须得浇水,草木才能生长;火生土,火把木头烧光了,变成了灰烬,那不就是土吗?再比如土克水,洪水泛滥得靠土堤、土垒来堵啊;水克火更简单,谁都知道用水能浇灭火头。但某些关系就理得不那么顺了,土怎么就生金了?矿物大多是埋在土里没错,可怎么能算是土生出来的呢?还有,木怎么就克土了?理论上植被保持得好,水土才不会流失嘛。但总而言之,理论就这么出来了,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形成了两个完整的循环,不但在学术上貌似能够自洽,而且还蕴含着一种圆融的艺术之美。

五行学说出来以后,阴阳家就开始把它们往宇宙万物上去套,直接能够套得上的自不必多说,要是瞧着不怎么能套得上的,那就干脆篡改事实,以证明理论的正确。比方说,用五行套五方:金代表西方,木代表东方,水代表北方,火代表南方,土代表中央,可以完美套用。再比方说,金代表白色,木代表青色,水代表黑色,火代表红色,土代表黄色。